家乡巨变话小康 张水凤

梧州日报 2021-03-18 09:16 大字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在梧州的农村。家乡环境优美,但物质匮乏。乡民们住着土坯房子,采光保暖都不好。每逢风雨天气,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都会漏雨进风。年久失修的墙壁,总会掉落一块块的白石灰。那时,没有安装自来水管,村民吃水要靠肩挑,做饭要烧柴木,耕耘田地要用牛拉犁。

由于没有公路,村里人到集镇上买卖东西都是靠肩挑,两头摸黑赶路是常有的事。

下雨的日子,那条唯一通往城镇的黄泥路,被雨水一冲,形成大小不一的泥窝,坑坑洼洼。卖菜的农民压着扁担,挑着一筐筐的蔬菜瓜果,去乡镇集市换来一沓沓零钞,然后小心翼翼地积累起来,送孩子上学。

1991年,家乡开始通电,由于大伙盼电心切,再加上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村民们干起活来特别卖力。无论是架设电线杆,还是拉电线,家家都是全部出动。就算刮风下雨,大伙照样干得热火朝天。

没过几个月,家乡正式通电。通电那晚,全村人异常兴奋,小孩子们更是奔走相告:“我们家通电啦!我们家通电啦!”热闹的气氛堪比过年。随后,当老板的大伯家率先买了黑白电视机,去他家看电视的人络绎不绝。

过了几年,大伯家又安装了固定电话,村民都去他家排队打电话。从此,村民们与亲朋好友联系方便多了。

又过了几年,政府拨款把我们村的泥路扩展,填平,铺上水泥,而自告奋勇的村民则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陆续加入了修桥修路的行列。

不久,多座桥梁和公路竣工,给乡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路通财通,村民们用打工的积蓄,建起小楼,做起小本生意。小型工厂也进村了,水库湖泊有人承包了,山头有人开发了,乡村被打造成旅游区。

前阵子,我去乡下的表叔家喝满月酒,他家的景象使我对乡村的普遍改变有了更具体更真切的感受。

那天,我驱车回到了乡下。眼前的景象,让我大开眼界。我们开车行驶在宽敞平直的柏油马路上,马路的两边是鲜花盛开的花圃和翠绿的树木。原来3个小时的路程,现在缩短了一半。马路的两边是高低不一的居民楼、商店、各类小吃店、棋艺茶馆、美术馆、照相馆、服装店。

漫步村庄,我惊喜地发现,故乡不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很多。

家乡的蓬勃发展,是祖国繁荣富强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家乡的巨变让我欣喜若狂。

新闻推荐

执法部门专项 整治种子市场 查扣涉嫌违法水稻种子逾八百公斤

本报讯(记者蒙敏莹通讯员易小明程家玲)开春以来,梧州市各地陆续掀起春耕备耕热潮,种子市场也进入了销种高峰。为整顿种子市场...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