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太平知青伊翠玲有人一直在找你

南国今报 2021-01-21 13:56 大字

周珍珍和伊翠玲有一个共同名字——柳城太平知青。资料图片

寻找故事

无论你想要寻找的是失联的人,还是失联的情感,走进“寻找”,圆梦便近在咫尺。

“寻找”,不仅仅是一个寻找他人的平台,还是一个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无论是寻找者还是被寻找者,在这里我们都能看到,情感是人的一生中最难以割舍的东西。

如果你想寻找,请拨打寻找热线电话或以短信、微信联系:18907720207。

寻找人:周珍珍

被寻找人:伊翠玲

寻找发生地:柳州梧州

寻找心愿:小玲姐,你还记得柳城太平插队的日子吗?我一直记得,一别近50年,你在梧州还好吗,很想再跟你见上一面。

今报记者黎静

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在于它的无邪和无瑕,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今年已经75岁的周珍珍,对青春最珍贵的回忆,就是那段在柳城太平插队的日子,从19岁到25岁,一待6年,陪着她走完这段岁月的伊翠玲,成为她青春最美的记忆,虽然两人分隔柳州和梧州两地,失联近50年。为此,寻找伊翠玲,成为日渐年迈的周珍珍人生中的重要任务。

1

城市娃改造成农业种养好手

19岁以前,周珍珍从来没有接触过挑粪、养猪等农活。作为在柳州市区出生成长的城里姑娘,她干过最苦的农活,就是学校开展学工学农课时,到处找养鸡的邻居讨要鸡粪,收拾好,再送到学校交差。

1965年春,刚满19岁的周珍珍接到通知,她要到柳城太平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从来没有在外过夜的我,哭了很久。”周珍珍回忆说,虽然当时家里也不富裕,可作为家里维一的女孩子,家人也没有让她受过很多苦。到了柳城太平后,她和12名年纪相仿的姑娘一起,被分到村里原来用于装农具的仓库居住,用报纸封着窗户,用干草铺成的床,看到这样的生活环境,很多姑娘都哭了。而年纪相对大一些的伊翠玲没有哭,不断安慰着姑娘们。

很快,来自梧州的伊翠玲成为这些知青的大姐姐,大家都亲切叫她“小玲姐”。而伊翠玲比周珍珍她们早一年来到农村插队,她会很多农活,干活时经常指导小姐妹。不到一年时间,春季插央,秋季收稻谷,养鸡养猪,周珍珍成为农业种养好手。

2

婚嫁成为知青改变命运的分水岭

农村插队的日子,没有诗情画意的浪漫,全是数不清的辛酸,没有油水的饭菜,冬天天不亮下地割猪菜的痛苦,以及想家时的泪流满面,所有知青都未能幸免。

“日子太苦了,大家都想回家。”周珍珍说,插队三年多后,知青们虽然适应了农活,但城里养成的生活习惯在农村还是难以适应的。于是,有办法的人,都在想办法调回城里;而没有办法的人,则想办法通过婚嫁的方式,留在农村。

作为年纪相对大的伊翠玲,在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调回城里之后,于1969年嫁给太平一名农村人,这名农村人一直追求她,给予了她很多帮助,让她在无望的日子里感受到丝丝温暖。

虽然伊翠玲出嫁了,因都在同一村里,她还是像姐姐一样,照顾着还留在太平的知青小妹妹们,家里有好吃的,都会叫上小妹妹到家里解馋。

1970年底,作为最后一名留在村里的知青,周珍珍已经25岁了,前途末知,伊翠玲成为周珍珍惟一能诉心事的人。周珍珍有时也不想再坚持,想赌气一样嫁给村里人算了,但被伊翠玲劝阻了,让她不要为了嫁人而嫁人。如果没有伊翠玲的安慰,周珍珍都不知道能不能等到回城的曙光。

3

寻找伊翠玲是对青春的最好怀念

1971年,周珍珍等到了返城的调令。

“我很感谢小玲姐,如果没有她的劝解,我就看不到回城的曙光。”周珍珍说,因为感谢伊翠玲的帮助,调回城里后,逢年过节她都会到太平去看望小玲姐和家人。不想,1972年中秋节前,当周珍珍带着已结婚的老公和孩子,又到太平想要看望小玲姐时,却得知小玲姐一家人已回梧州老家落户了。

当年,通讯设备十分落后,虽然周珍珍拿到了伊翠玲在梧州的地址,但之后随着生活和工作重担的加码,周珍珍和伊翠玲渐渐失去了联系。

“我和很多太平的知青都联系上了,就差小玲姐加入了。”周珍珍说,退休后,她的时间很充裕,原来没有联系的太平知青们,都重新聚集在一起,大家经常欢聚一堂,讨论最多的就是希望能找到小玲姐,虽然大家青春已逝,但都认为,美好的青春记忆不应缺少热心助人的伊翠玲。

新闻推荐

“最低消费”仍隐性存在 市内部分餐饮企业经营理念有悖于厉行节约倡议

本报讯(记者冼振宇)近日,《梧州市关于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的实施意见》正式施行,明确餐饮行业应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适度点...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