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遍布街头的 阉鸡档
最近,笔者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前期,梧州市很多家庭都养鸡的事。那段时期,由于国家实行了粮食定量配给制度,在定额配给主粮——大米的同时,还搭配供应一定数额的杂粮。而这些杂粮,许多市民都吃不惯,于是就把它当成饲养家禽的饲料。由此,全市许多家庭都掀起了养鸡风,人们家里少则一两只,多则十只八只地养,有的买回已阉过的肉鸡来养,有的则从小鸡开始养。那时刚结婚不久的我,也在与六户人共用的厨房的灶底养起了鸡,而且一养就是许多年。这些刚出粗毛就买回来养的小鸡,若是公鸡,到了它会啼的时候就得拿去阉。因此,在那个时候,不少阉鸡档应运而生,遍布梧州的各大农贸市场及周边街道,还有不少是流动阉鸡档,专门为家庭养鸡户服务。那些阉鸡人来时没在家的住户,大多要利用休息日,把要阉的公鸡拿到市场附近的固定阉鸡档去阉。每到这个时候,阉鸡档就排起长龙。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内食品市场的逐步开放,“养鸡热”迅速降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已经很少有市民在家养鸡了。人们想吃鸡肉,到市场买就行了,很是方便。然而,近年来,人们对吃“饲料鸡”产生厌倦,又萌生了自己养鸡的念头。因此,一些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人家,在掂量了自家的条件后,会自产自销一批土鸡。他们骑上摩托车奔走数公里,甚至十数公里,去寻找市内仅存的几家阉鸡档,完成给自养小公鸡阉割的“任务”,这或许是目前市内仅存的阉鸡档能够生存下去的原因吧。 (刘汉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雨燕)9月26日,梧州市城市管理监督局与梧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联合发布通告,受施工作业影响,即日起至11月15日,富民...
梧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