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下乡购年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用品,米、油、布、猪肉,甚至肥皂,都是凭票供应的,城市与县城的物品有一定差价。在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时,县城农民的土特产难以进入城市。当时梧州地区行署管辖八个县,机关的人员经常到辖区县的农村开展工作,有时还要到乡村与农民“三同”(同住同吃同劳动)。因县城下面的物品较便宜,为了填补家中餐桌食材的不足,机关人员下乡回梧时常会买些农村的土货。那时,还是读小学的我,常看见父母下乡回来带着农村时令的农产品,如红薯、杂豆、花生、栗子等,还有用一张张小纸片包裹的鸡鸭蛋,我家的餐桌上因此就增添了美味食材。
秋天,家家户户都制作腊肉腊肠以备冬天食用,到市场排队凭票买回猪肉和大肠。有些人则到县城买回猪大肠,猪肉腌制后用竹筒套入猪大肠灌进猪肉,扎成一节节晾晒,小区里就飘满了腊味香。春节临近时,各家又忙着备年货,包米粽是过年的主要食品。绿豆脱皮的活是孩子们的事,几家孩子坐在一块比赛,看看谁家的绿豆去皮干净快当。大人们包好了粽子,夜间煲米粽的任务又是孩子们的,每隔一段时间添一次开水,家里孩子轮流看火候,想着能吃上香糯可口的米粽,欢快的心情洋溢在脸上,熬夜也不觉辛苦。黎明时,一锅香喷喷的米粽出锅,肥肉瘦肉再裹上炒熟研成粉的黑芝麻,那个香味我至今仍难忘记。
计划经济时代,城里人吃的都是储藏多年的三号米,口感差,没黏性。每年发放粮票时,有一张不同色彩的十斤粮票,是粮食部门在春节期间专供市民的一号米。有人到县城出差,秋收时节就会买些新米回家。我父母出差到富川,也会买上十斤八斤的新米回来,煮的米饭就像农村的鼎锅饭那样,特别好吃。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小区又掀起了腌制咸蛋的热潮,把从富川买回来的红心鸭蛋,经过用盐和水按比例调成的盐水浸泡一段日子,制成非常好吃的咸蛋。蛋白咸度适中,蛋黄通红剔透,成了孩子们最爱的菜肴。此外,有些家庭还学着制作皮蛋。
春节前,有些人也喜欢到县城采购年货,买回来的贺州芳林马蹄,果粒圆实,水分饱满,又脆又甜,放进沙子里保存不会失去刚采挖时的口感,可一直吃到年后。由于不是每个城里人都能抽空去县城采购年货,因此,梧州还出现了代朋友购买年货的“代购一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逐渐放开,商贩开始活跃,市场渐趋繁荣,机关干部下乡顺便采货的现象少了,市民专门下乡代购年货的现象也没有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好转,钱袋子丰盈了,市场物品也丰足了。尤其是物流畅通的今天,在梧州就能买到天南地北的土特产,物价也没有了地域差别,长辈们逢年过节在外地采购年货的年代已成为一个回忆。
(范立元)
新闻推荐
送医上门 寒冬暖心 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务人员为麻风病人解决生活难题
我表扬本报报料热线报道1月2日,因为“麻风村”70多岁的福老伯足部感染,80多岁的英婆婆高血压身体不适,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