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昔日“寒酸”的婚宴

西江都市报 2018-12-28 15:08 大字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人们生活水平并不如今天那样好。那时刚进工厂的学徒工,每月只有12元的生活津贴,工厂的新工人每月也只有24元工资,没有什么奖金和其他补贴,生活普遍都过得比较简单。再加上当年生产不发达,各种商品都比较紧缺,很多吃的、穿的、用的商品都要凭票据限量供应,即使到了人生重要的日子——结婚,人们要摆喜宴,按照今天的眼光去看,那些婚宴也是十分寒酸的。

当年人们举办婚宴,大都只能在家中举行。新人摆上三五桌宴请宾客,邀请的大多是亲戚、挚友与邻居,对于关系一般的工友、同事、朋友,只能请吃喜糖而已。

在举办婚宴之前的几个月,新人就要未雨绸缪筹备婚宴上不可缺少的物品,拜托自己的亲戚和挚友们“厉行节约”帮忙省下粮票、肉票和香烟票等。虽然当年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但是“君子有成人之美”,亲戚和挚友都会尽力省下自己的粮票和肉票等,支援新人摆婚宴。有的市民还会大方地拿出节省了很久都不舍得食用的鱿鱼干、香菇、木耳干等“珍品”,或者到生产队排队预订几条平价鱼,为亲友的婚宴锦上添花。

不同于如今人们在酒楼饭店举行的场地装饰精美的婚宴,那时,人们在家里举办的婚宴几乎没有什么装饰。由于自家房子空间有限,只够摆一张饭桌,很多新人都不得不借左邻右里的房子摆饭桌,事后再为邻居们送上喜糖和两包香烟作为酬谢。婚宴的菜也不像如今的酒楼那样一碟接着一碟上,而是所有的菜一起上席了,大家才能入席,因为当年人们大多肚子里油水少,食量大,如果菜一个一个地上席,几乎每上一碟菜都会很快被吃光盘,那样就不太好看了。

被邀请参加婚宴的亲戚挚友,为新人送上利是一般都是两三元,到20世纪70年代后才增加到5元,如果哪位亲友送上10元利是,已经算是比较大方的“贵客”了。如今,宾客在梧州的酒楼饭店参加布置得光辉夺目的婚宴,还有动辄上百元的利是,在那时简直就如天方夜谭和天文数字般不可想象。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那种“寒酸”的婚宴也成了国家经济不发达时期的历史见证。在回忆中,这种难忘的场景常常提醒着我,要好好珍惜如今经济发达、物资丰盛、百业兴旺的幸福生活。

(梁秋湄)

新闻推荐

把预防工作做在前 社区入户宣传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相关知识

本报讯(记者谢韵)近一个多月以来,万秀区各社区积极开展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相关安全常识的宣传工作。据梧州市气象台预...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