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重在养阴防燥
近来,天气由热转凉,昼夜之间温差增大,又到了疾病的高发时节。因此我们要善于提前预防疾病,秋季要注意养生,早睡早起,注意饮食。
梧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黎汉文介绍说,秋季饮食以养阴防燥为主。
饮食重在养阴,可适当“秋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认为,肺主秋,秋燥之气易伤肺,肺气虚,则人体对外界应激耐受下降。因此,入秋后,人们可通过饮食调养,饮食调整的重点主要是在滋阴防燥方面,根据中医师的指导,进行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疗及进补,调养好身体,为安然过冬打下坚实的基础。
饮食方面,多选择白萝卜、莲藕、大白菜、菠菜、马蹄、淮山、杏仁、沙参、百合、麦冬、川贝,银耳、木耳以及雪梨、苹果、葡萄、香蕉、柑、山楂、柚子、枇杷、菠萝、柠檬等水果,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应当少吃姜、葱、蒜、辣椒等辛辣之物和煎炸的食物,可增加汤类、粥品,并注意补水。
秋季肺气当令,饮食要“少辛增酸”。 黎汉文解释,即使辛味食物有助肺气,也不要过食,否则易造成肺气过旺,反而会引起肺气太盛而伤损肝的功能,肺气盛极容易导致咳嗽、黄痰等呼吸系统问题。酸味食物入肝,“增酸”则增加肝脏的功能,肝气挟制肺气,使机体处于平衡状态。
除了饮食调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拘泥于细节”。比如,秋季干燥,皮肤表层的油脂起到保护作用,如果秋冬季洗澡的时间太长、太勤,会使皮肤表层的油脂失去保护,让皮肤更加干燥瘙痒,导致表皮变弱,容易受到细菌和真菌的侵入,造成其他皮肤感染。
黎汉文介绍,中医讲究“春捂秋冻”,适当“秋冻”,可以刺激身体顺应外界变化。“秋冻”就是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因为,虽然在初秋时段,气温有所下降,但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还没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如果一下子穿过多的衣服,就会造成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而节气逐渐进人深秋时,就应注意保暖,若气温骤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运动也是不错的养生方式。金秋季节,秋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运动量可适当增加,在严冬来临之前,体质会有明显提高、大大增强抗寒耐冻的能力。
早晚温差大,要防季节性疾病
秋季温差变化加大,季节性疾病也会增加。
秋季气候干燥,早晚气温变化较大,又是各种传染性疾病多发的季节,对免疫力较差的小儿来说,易患上感冒、腹泻、手足口病等疾病。因此在秋季,如何帮助宝宝适应多变的气温和增强抵抗力显得尤为重要。
流行性感冒好发于秋冬季节,与一般感冒不同的是,流行性感冒的发病较急,短时间内孩子会觉得身体不舒服,有时还没咳嗽就先发高烧。另外,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这种病毒最容易发生在6月龄~2岁的婴幼儿身上。轮状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在幼儿园、学校等孩子聚集的地方,很容易出现大范围的传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饮食和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最容易发生在5岁以下的宝宝。
秋季儿童传染病远不止这些,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卫生,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同时,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如果宝宝已经被感染了,给予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避免家庭内部的交叉感染,还有助于缓解宝宝的症状。
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变化大,老年人由于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很容易诱发、加重原有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寒冷会引起血液黏稠,导致血栓形成,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脑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脑中风。因此,老年人更需要防范心血管疾病,关注天气变化,了及时增减衣物。
新闻推荐
陈益是多个微信聊天群的群主,在管理聊天群时,他经常提醒网友注意甄别转发信息的真伪 文明上网,不做谣言传播“帮凶”
本报记者朱元冬QQ和微信等社交软件,是不少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交流工具,但伴随而来的也有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甚至是谣...
梧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