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丝缕缕入心田 ——重读70后新锐作家黄咏梅的《一次拥抱》随想
刘道德
初秋,一杯清茶,重读70后新锐作家黄咏梅的抒情散文《一次拥抱》(《梧州日报》2018年8月26日“鸳鸯江”版)。
浓浓的亲情,缕缕的乡愁,萦绕着脑际,恰似春风化雨,沁入心田,茶香伴着深深的亲情,感人肺腑,久久难以忘怀。
车站,家乡的汽车站,它建在繁华的城市中心,它担当着区内外各地以及省际客运任务,是城市交通窗口。随着城市的发展,车站每天进进出出的客车增多,白天黑夜,人流涌涌,热闹非凡,作家的笔触涵盖在车站里,耐人寻味。
且看作家的开篇:“17岁离开家乡去读大学,成为车站的常客,20多年来,对家乡的回忆,出入最多的是这个车站,我归来时,第一眼看到父母的地方,也是我离开时最后一眼看到父母的地方。这些年,我一直在远方,岁岁月月,光阴让父母和我三人,一点点地变老,但这个习惯没有变老……”文字流水行云,抒写着亲情、乡情,像一根红线,牢牢地系着父母和我三人的心。读着这些情深意切,简朴凝练的文字,感人中引发我的随想。有一年春天,我同黄璋尊老师赴桂林参加“漓江”笔会,入住漓江边上的象山饭店,文人相聚,乐也融融。笔会中,我们放弃游览灵渠古迹,而是去探望黄璋尊老师在广西师院攻读中文的聪明女儿黄咏梅。父女见面,情意绵长,黄老师勉励咏梅勤奋读书,学习向上。听到父亲的叮嘱,咏梅脸上露出了浅浅的酒窝,微笑说:“爸,您放心,我会发奋读书!”
“我爷爷在我父亲还不满一周岁的时候,就跟随乡里人辗转到泰国扎下了根……80岁,踏上返乡之路的爷爷,父亲在车站举着牌等候……”少小离家老大回。父子相认不相识,真是岁月无情催人老,父子相逢车站中,时空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车站还是那个车站,原来,父母和我三人,现在增加了爷爷而成了三代人家。岁月沧桑,人颜容已改,但车站却深深地系着三代人的亲情。读着、读着,我的随想又飞扬了。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一年,《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资深编辑蒋元明同志来梧州参加山城改革大潮笔会,并组织稿件,期间蒋编辑到《梧州日报》副刊部传经送宝,同时约大家写稿,黄老师将在车站举牌接父亲的经过故事,用随笔的形式写了《第一次见到父亲》稿子,这篇异国分离几十年的父子竟在车站相认、相识、团聚一起,情真意切、感人的稿件投送《人民日报》,很快该报“大地”副刊在显赫位置上发表。真是无独有偶,早些年,我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惊喜地看到该版头条刊登黄咏梅的《一次拥抱》文章,当时读着这篇抒情散文很震撼,想起黄老师的《第一次见到父亲》与《一次拥抱》多像父女同台唱戏。文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呀,咏梅小的时候,父亲就教她读唐诗、宋词,讲《三国》、《水浒》、《红楼梦》,培养她的文学兴趣,10岁,她的第一首诗《月亮妈妈》发表在《梧州日报》“鸳鸯江”文艺副刊上。黄家闺女在成长,读着黄咏梅的《一次拥抱》,感到岁月推移,时代不同了,但亲情是亘古的,永远的,永恒的。
这些年,人们相见喜欢拥抱,其实,握手,拥抱都是一种时尚的礼仪,黄咏梅说:“有一次。我回梧州看望父母,离开的时候,父母固执要到车站送我,眼看又要分离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沉默了一会,我突然伸手抱住了我的父亲,然后又抱住了我的母亲,父亲和母亲被我的拥抱吓了一跳!”
读着《一次拥抱》美文,也让我心扑扑跳。可喜的是,黄咏梅这篇《一次拥抱》抒情散文,入选今年的《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纪念专题中。
《梧州日报》上重读黄咏梅的《一次拥抱》,亲情、乡情、家国情,情丝缕缕沁入心田……
新闻推荐
餐厨垃圾集中收运统一处置 《梧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本报讯(记者吴艳虹通讯员黄超光)8月31日,梧州市市政和园林管理局召开《梧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新闻发布...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