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矗立在梧州市博物馆广场的一尊骑马状雕塑,其原型来自于国家一级文物南朝青瓷骑马俑 骑马俑,梧州士族地主的生活写照

西江都市报 2017-12-22 17:06 大字

青瓷骑马俑于1980年在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达坡村出土。 (图片来自梧州市博物馆)

本报记者 黄颖盈

在梧州市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骑马状雕塑,这吸引了不少游客好奇的目光——它有什么故事?为什么它能够在众多馆藏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梧州市博物馆亮眼的“形象代言人”呢?原来,这尊雕塑是以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南朝青瓷骑马俑为模板,加以放大制作而成的。它以生动活泼的形象,让广大参观者在踏入博物馆展厅前,首先感受到梧州城厚重、迷人的历史文化气息。

这尊雕塑的文物“真身”会有多大呢?事实上,它很小巧,高只有19厘米,长18厘米,底板长19.5厘米、宽10厘米,目测能捧在双手把玩。可那么小巧的文物,却是造型细节精致,形态栩栩如生。

青瓷骑马俑整体圆润丰盈,主人公手执缰绳、五指指骨分明,衣着讲究,头及冠、冠上似有玛瑙、玉缨等装饰,短袍长裤束腰带,腰带上还附有圆形图案。主人公骑着的马也不简单,双目炯炯有神,双耳竖起、鬃毛分明,马鞍、辔俱全,鞍下铺褥垂至马腹下,马颈和股后均配革带饰球,还附有一条长尾巴。在主人公和马的周围,有三名服装相对普通、头戴尖帽的侍者:二俑在后,双手扶着马股;一俑在前,一手扶着马前腿,一手附着缰绳。由此可以猜测,这位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很不一般,可能是一名身手不凡的武士,即将策马奔向远方,侍者们正帮他整理装束;也有可能是一名家世显赫但马术欠佳的贵族,需要侍者们稳定马才能上马骑行。

经鉴定,文物工作人员推定这件于1980年6月在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达坡村出土的青瓷骑马俑为南朝(420年~589年)时期的器物。南朝,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南方,建立于建康(今南京)的四个朝代的总称。南朝时期,中国南方得到了很大发展,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也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工作人员还推断,该器物的原貌应是全身施青釉,但由于年代久远等客观原因,现大部分釉已剥落。尽管如此,器物的造型细节突出,形态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

梧州市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成员李光亮介绍说,青瓷骑马俑直观地反映了南朝时期梧州地区士族地主的生活,表现了士族庄园经济的发展情况。南北朝时期是社会较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士人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正是因为百姓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人的个体生存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动乱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与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的社会相比,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青瓷骑马俑在梧州的出土,说明了南朝时期梧州地区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发展。

李光亮还分析,南朝刘宋之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南朝时期,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地主享有特权,且佛教盛行,在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中,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发展起来,士族地主继而占有大量田地、财产、佛寺等财产。此外,士族地主还占有大量劳动力,以致“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因此,伺候士族地主生活、做事的奴仆很多,所以士族地主的生活也特别悠闲自得。

另一方面,民族融合也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特征。随着少数民族内迁,这些游牧民族把畜牧及其生产技术带到了中原地区,同时向中原汉人学习农耕方法与生产技术,彼此相互学习、影响,共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牲畜饲养、役使方法等逐步被中原汉人接受。居住在南方的士族地主经常接触到马匹等牲畜,因此,青瓷骑马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在南方或者是梧州士族日常骑马出行的一种现象。

新闻推荐

让微风为我发电

本报记者赵超12月13日,走进梧州云榄风力发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听见一阵阵“沙沙”声,这是工人正在机床上打磨发电机的配件。公司董事长陈向阳说:“每个零配件都要做到精益求精,这样才能保证...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