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群众语言宣讲党的声音 ——关于在基层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探索与思考

梧州日报 2017-01-18 10:47 大字

谢琨

做好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教育,就要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转变思想观念、丰富内容形式、拓展渠道载体,不断增强生机活力,提升实际效果,使之成为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素质重要工程来抓。

基层理论宣讲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党的创新理论不仅要武装党员干部,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这样才能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内容选题上吸引群众。基层理论宣讲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围绕群众关注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确定宣讲的侧重点和切入点。理论宣讲教育在选题内容上要贴近群众的关切点,紧扣群众的兴奋点,才会吸引群众“眼球”。

内容设计上要适应群众。全会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因此,宣传教育中要结合群众关心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走访座谈等形式,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以此为依据,归纳梳理宣讲教育内容,精心设计策划,把理论宣讲教育真正触及难点、解释疑点、澄清热点。要适应不同群众的实际情况,针对他们在自身素质、社会阅历、理解能力等方面差异,对症下药、因人制宜地做好理论宣讲教育,才能使理论宣讲受欢迎、有实效。

基层理论宣讲要创新形式、吸引群众

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应该用规范语言讲清楚、传达好。但是规范性语言在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基层,就可能遇到“软抵制”。

理论宣讲要通俗易懂。应坚决抛弃传统的“满堂灌”做法,不受宣讲地点限制,不受听众数量限制、不受时间限制,坚持把“讲道理”和“讲有事”结合起来,把“普通话”和“地方话”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理论宣讲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适应基层群众的特点,积极创新方式方法、转换话语体系,讲群众所讲的话、讲群众听得懂、听得惯的话,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理论教育,增强宣传效果,这样才能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才能记得牢、用得上。

理论宣讲要创新载体。理论宣讲要根据基层群众的文化欣赏习惯,以文艺形式,以理论为内核,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小品、民间文艺和当地特色文艺节目传播理论,吸引力和感染力强,渗透力和传播力好。如全会提出:对一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行为,要严肃问责追责,依纪依法处理。利用“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典型案例,结合生活实际编成山歌、瑶歌、彩调、三句半等融入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地方传统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掌握,使理论不再抽象,政策不再深奥,既富有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基层理论宣讲要依靠群众、满足群众

传统的理论宣讲,往往是采取单向的灌输方式,群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群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组织由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成功人士、民营企业开拓人、文明美德传承人、劳动模范、优秀志愿者等组成“乡土能人宣讲团”,他们对基层情况最熟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要组织他们挖掘好自己身边故事的同时,加强他们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培训。“乡土能人宣讲团”在宣讲中要遵循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讲故事与阐释理论政策紧密结合,褒扬身边凡人善举、批评社会不良现象。宣讲员要围绕着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自己实际,从群众的视角、群众的语言,与群众一起讲述自己亲历的故事,说变迁、话成就、谈感受,讲述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很容易在群众中产生亲切感,朴实、通俗的语言更能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在每次宣讲结束后向群众众发放“意见反馈表”,征求听众对宣讲的意见。同时,在网上开辟全会宣讲论坛,让更多人浏览留言,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使更多人在参与中受到教育。

基层宣讲要统筹资源、形成合力

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繁多,力量单薄,可以说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因此,在策划、组织、推进理论宣传乃至其他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时,必须立足基层实际,善于统筹力量和资源,在整体发力时形成综合工作效能,特别是要善于策划运用一些宣传性载体平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宣讲活动中要统筹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社会宣传、新闻宣传、文艺宣传,既推进科学理论进基层,也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作者单位:蒙山县委)

新闻推荐

从打工仔到种果能人 ■中国梦·创业梦

他放弃在广东打工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种植红心火龙果,办起家庭农场,充分利用科学栽培技术,施用生态有机肥料,首年种果亩,收入万元,尝到种植致富的甜头蒙山县新圩镇新圩村农民、共产党员李福贤,放弃在广...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