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 摩托车 小汽车

梧州日报 2020-11-08 07:00 大字

今年国庆节遇上中秋节,双节合一,儿子从珠海回来跟我们团圆,一家三口由丈夫和儿子轮流开着小汽车,时而在乡间小道漫游,回老家团聚过节、祭祖,时而在高速公路上飞奔,到邻近市县游玩、采购。岑溪市撤县设市25年,我家的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变成小汽车,而演变的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自行车——争吵的导火索

我儿子出生在1996年,当时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学校的单间宿舍里,做饭、睡觉、吃饭全在校园里。宿舍离街道较远,离丈夫上班的工厂更远,我们出门只能骑自行车。那时,马路并不宽敞平坦,许多地方都是泥泞路,自行车驶过,还会溅人一身泥。

生活的艰难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吵架成了生活的常态。围绕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我常埋怨丈夫窝囊、没出息,丈夫则嫌弃我懒惰、不贤惠。

摩托车——儿子的期盼

随着生活的变化,摩托车渐渐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读幼儿园的儿子望着邻居陈老师每天早上都用一辆摩托车带着他的孩子去上学,羡慕不已,悄悄地问他爸,“爸爸,什么时候你能像陈老师那样开着摩托车送我去上学呀?”可此时他爸的厂子因为改制又加上管理不善已经停产,他失业了。他正为工作和生活忙得焦头烂额,对于儿子的问题他沉默了许久,没有回答。后来他就在市里打着散工,勉强能维持家里的生活。到了2002年,经亲戚朋友介绍,他找到一份工作,收入颇丰,无奈就是路途遥远,踩自行车去最少要半个小时以上。为了方便,我们咬咬牙,拿出所有的积蓄,花了45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儿子看到摩托车的那一刻,欢呼雀跃起来,那高兴劲真是无以言说。从此我家三口出门就变成坐摩托车了。

这时候街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摩托车,什么颜色都有,什么样式都有,特别是春节期间,广东打工的摩托车大军返乡时几十辆、几百辆的摩托车在马路上奔驰,“轰隆隆,轰隆隆……”摩托车发动时的声音随处可听,热闹非凡。我们也大包小包的开着摩托车回老家过年了。

渐渐地,生活好了,有了余钱,我们在2006年按揭买房,2014年又在老家建起了水泥楼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甜蜜。

小汽车——丈夫的梦想

转眼到了2015年,我们家的那辆摩托车也已经为我们服务了13年,不能再开了。况且儿子也已长大,一辆摩托车已载不下一家三口。此时“村村通”惠民政策的落实,老家的公路也通到了家门口,渴望告别骑摩托车“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换一辆小汽车的日子早已经成了丈夫的梦想。于是网上查阅,车行看车,比对品牌,权衡性能和价格,最终我们选择了一辆小型车,首付3万元,剩下的分三年按揭付款。车子虽然很普通,但我们却很知足。每天丈夫开着小车上下班,遇到太热或太冷,又或是刮风下雨的日子,丈夫也接送我上下班。这一年儿子考上了大学,也考了驾照。每到节假日大家有空的时候,就开着车子四处转转,兜兜风,生活过得越来越滋润、逍遥。

车多了,城乡的道路也变宽敞了,水泥路、沥青路到高速公路,特别是岑水高速公路通车后,大大缩短岑溪市区与大隆镇、水汶镇的距离,原来回老家至少要1小时40分钟,现在只需30分钟就到家了。

短短25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我家从自行车、摩托车到小汽车的变迁,见证着岑溪撤县设市25年来的巨大变化。今非昔比,我不禁感慨:改革开放真好,城市化建设真快!愿未来的日子,我们仍然能怀揣着梦想,继续在小康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新闻推荐

以小记者视角 感受科学魅力 岑溪市第一小学凤凰小记者站开展采访实践活动

小记者面对面采访校长,并记下要点。龙天传摄小记者采访参赛选手。覃竞仪摄本报讯10月27日,在岑溪市第一小学第三届“和创”...

岑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岑溪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