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以制作豆腐为生计的人越来越少,岑溪市波塘镇55岁的苏培浪,每天三更睡五更起,起早贪黑,磨浆、滤浆、煮浆……24年来的坚持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把简单的豆腐 做

梧州日报 2019-03-24 09:06 大字

凌晨4点,岑溪市波塘镇波塘社区的一间老房子里,55岁的主人苏培浪正在土灶台前煮豆浆,她蹲下来往灶膛里添柴火,窄小的屋子里热气腾腾,豆香弥漫……24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她每天都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豆腐,豆腐背后不仅凝聚了她的心血,更是对豆腐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虽然工序多、出活慢,但是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手工豆腐的原汁原味。说起她制作的豆腐,周边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做豆腐看似简单,却一点也不简单!”

“我凌晨2点左右就起床一次了。”苏培浪一早起来,把晒好去壳的黄豆洗干净,用山泉水浸泡,约两个小时后,她稍作休息便再起床,将浸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原料的选择很重要,我选择色泽均匀、颗粒饱满的黄豆作为原料,这是确保做出优质豆腐的首要条件。”

“做豆腐看似简单,却一点也不简单!”磨豆浆是第一步,以前都是人工推磨,费时费力,现在有了小型磨浆机,几十斤黄豆半小时就能磨成浆。苏培浪说:“磨好的生豆浆添加上适量的热水搅匀后,便将生豆浆一瓢一瓢地舀进吊在十字架的纱布袋里挤压过滤,下面用水盆接住纱布袋里挤漏出来的生豆浆,这样豆腐渣就和豆浆完全分离了。随后,将过滤好的生豆浆倒进旁边的一口铁锅里进行煮浆。”

苏培浪告诉笔者,煮浆是很重要的一环,20多年来他一直采用柴火烧铁锅的方式煮浆,这也是最传统的方法。“煮豆浆时容易糊锅并非常难洗,我通过长期摸索实践,掌握了一个煮豆浆不糊锅的绝招,做法是在煮豆浆之前先在铁锅里倒上一些花生油或者猪油,稍微加热后便提起锅来添上点清水倒掉,这样锅里沾有点油,再放豆浆在锅里煮,那么煮出的豆浆就不会糊锅,而且还好清洗铁锅呢!”

大约20分钟后,大铁锅中的豆浆上面开始荡漾白色的泡沫,像一座座小雪山,屋子里弥漫着浓郁的豆香。

“出现大量的白色泡沫,实际上这是一种‘假沸’现象,需要继续煮,使泡沫完全消失,这样煮透的豆浆才可以放心地食用。”苏培浪边说边娴熟地用勺子舀走豆浆上的泡沫。

“出浆啰——”苏培浪把煮沸了的豆浆舀到铁桶里,再一桶桶冲入缸里已经调好石膏浆中,大约15分钟后,豆浆凝结成豆腐花。接着,她用碟子把豆腐花轻轻舀进已铺好包布的一个四方形的木格托盆里,盛满后,用纱布将豆腐花包起,然后用木板盖在上面,并压上几块100多公斤大石头。“豆腐的凝实度就看这最后的压榨,如果压力不够,豆腐就不易成形,还容易散。”

20分钟过后,苏培浪把纱布打开,一大块完整的大豆腐就呈现在面前了。她用刀子把满格豆腐切成四方均匀的小豆腐后,小心翼翼地把一块块又白又嫩的豆腐放进盛有清水的桶里,“一个木格的豆腐,我们当地俗称为‘一板’豆腐,将其切成121块小豆腐后,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接着,苏培浪又继续做第二板豆腐,滤浆、煮浆、点浆、压榨、切块等工序环环相扣,虽然辛苦,但她却是乐此不疲。

“大家的认可,让我觉得辛苦是值得的。”

到两板豆腐制作完成后,天已经微亮,东方露出了鱼肚白。苏培浪的丈夫用摩托车装好部分豆腐,按照多家饮食店提前订好的数量,逐一送货上门。“余下的豆腐,我就挑到街上摆摊销售。”苏培浪说。

“她用传统手艺制作的豆腐,色泽洁白、质地细嫩、软滑筋道。”在波塘镇集市上从事饮食行业已经20多年的经营者陈志敏告诉笔者,她一直都是订购苏培浪制作的豆腐,将它加工成豆腐酿,深受消费者欢迎。

看上去极其普通的一块豆腐,用传统手艺制作,工序多、出活慢,苏培浪也曾想购买机械设备,黄豆磨好直接分离豆浆,不用柴火烧灶煮浆,改用蒸汽蒸。但转念一想,人是省力多了,但机械化生产和传统煮浆方式口味必然有区别,为了保持自己产品的独特味道,她做的豆腐仅是磨浆是电动的,其他工序都是坚持手工制作。

现在,周边居民都认为苏培浪做的豆腐鲜嫩美味,订单不断,多的时候每天销出四五版豆腐。尤其在传统节假日,豆腐供不应求,自然而然也是苏培浪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

“遇上节日每天半夜就得起床干活了,经常做10板共1200多块豆腐,不用出街摆摊销售,主要供应上门要货的商家。”苏培浪自豪地说,“而且,经常有不少在深圳、广州、南宁等城市工作的家乡人,每逢回到家乡时,总要提个盛着清水的小桶上门来购买我的豆腐。虽然忙活一天挣的钱并不多,但赢得群众的认可,我就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努力都是值得的。”

新闻推荐

春夜捉黄鳝

20世纪60年代期间,有一年的春天,笔者到家住岑溪市筋竹镇农村的姑妈家探亲。得悉二表哥对钓鱼、捕鱼虾、捉麻雀等有一手绝活...

岑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岑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