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新闻调查 孩子“不好教” 得用新办法 ——梧州市特殊教育发展情况观察
本报记者 梁燕如通讯员 孔健敏 胡沛洁
3月21日至22日,市教育部门邀请江苏省常州市光华学校、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研团队到梧州市开展教研交流活动。活动一经敲定,消息便不胫而走。南宁、柳州等11个区内城市的40所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慕名前来,近300名特教工作者参与了此次活动。
为什么一个地市的教研交流活动能产生如此大吸引力?特殊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正倒逼特教工作者不断认识并更新教学理念、办学模式。学习发达地区的成功办学经验是迅速有效的途径。
“不好教”困局愈发突出
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导处副主任李柳蓉入职特教行业近八年。她说,入职初期,在校生中的轻度智障孩子占比大,孩子能认字、写字、造句。现在,她所带的二年级智力残疾学生中,大部分孩子患多重残疾,很难完成简单的指令,“不好教”。
“孩子不好教”是梧州市特殊教育发展的新情况。岑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培龙说,2014年全校学生仅有60多人,今年在校生将超180人。伴随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孩子患有多重残疾、残疾程度较深、所患的残疾类型新等情况也愈发突出。在市特教学校,去年秋季学期招收10名一年级新生全是自闭症患儿,这是学校首次遇到的情况。
目前,梧州市正积极应对特殊教育发展所需。近年来,全市共建成4所特殊教育学校、3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并有3个特教班设在普通学校。各所学校通过改(扩)建、添置设施设备,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类别,增设教学、康复项目,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同时,普通学校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相关特教学校针对重度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保障了特殊孩子也能接受义务教育。
截至2017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为1657人,有1505人入学,其中入读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教班397人、随班就读917人、送教上门191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8%。
改革办学模式让孩子成长
其实,特殊教育发展硬件建设完善不会带来教好孩子的必然结果。当以“不仅让孩子入学,还得让孩子成长”为教育目标,业内人士说,扭转“不好教”的关键,需要在课堂教学、办学模式上寻找突破。
“数学原来还可以这样教。”市特教学校教师施若男说。在观看光华学校教师带来的《比高矮》生活数学课后,她受到启发,解开了“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么教得更好”等困惑。她说,特殊孩子学习不为了应试,而是为了生活。通过设置生活场景带出知识,利用生活物品设问,把课堂变成生活,孩子就能在课堂里自然而然地运用知识去掌握生活技能。
多名特教学校校长指出,与广东、江浙地区的特教行业相比,梧州市特教学校在教学模式、技术手段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向先进地区学习、寻求专业支持,正成为不少特教学校加快发展的方式。现在,岑溪市特教学校与广东地区特教学校组建教学联盟,通过广东专家团队现场指导、引进广东地区教材等,较快地提升了办学质量,形成人性化教学的办学特色。
经历学习借鉴阶段后,梧州市学校也开始探索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办学改革。市特教学校在三年级至初二年级学生中开展分类教学,根据不同孩子的认知能力编排教学班,因人施教。同时,该校还开设职业教育课程,邀请市职业教育学校教师授课,让认知能力较强的特殊孩子掌握好谋生技能。
走访中,记者同时发现,很多特殊教育教师并非专业出身,他们在教学中遇到许多困惑。尽管梧州市每年定期组织特教研训活动,但特殊孩子学习需求各有不同,因此需学习更多相关知识和技能。市特教学校年轻教师徐玢琪正负责一年级自闭症患儿的教学工作,首次集中教育自闭症患儿,强烈感受到专业知识的不足。她希望相关部门能利用互联网搭建特教教研、交流渠道,畅通学习渠道,让特教老师成长更快。
新闻推荐
“广西法治日报”微信公号3月27日消息,3月26日下午,南宁市中院对南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载华受贿案进行一审宣判,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陈载华有期徒刑十二年...
岑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岑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