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藤县藤州镇潭东村老人莫桂英制作扇子帮补家用一碗粥和

梧州日报 2011-10-03 07:17 大字

藤县藤州镇潭东村老人莫桂英制作扇子帮补家用。 一碗粥和两碟青菜就是胡文恒和莫桂英两位老人一天的食物。 甘美兰给孙辈们盛粥。每天,照顾孙辈们的生活都花去她许多精力。 岑溪市糯垌镇黄堂村的李承泽护理庄稼时不得不带着4岁的孙女一同前往。

他们是农村家园的坚定守望者,不仅要以羸弱的双肩挑起田头劳作和抚育孙辈的重担,更要默默地承受着对外出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的煎熬———

阅读提示: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下了一个个独孤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被人们称为“留守老人”。

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留守老人不仅要劳作于田间地头,有的还要承担起抚养孙子孙女的重任。老人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10月5日是重阳节,也是老人节。连日来,记者深入梧州市部分农村,近距离接触这些留守老人,记录下他们真实的生存境遇。

采写:记 者  黄海志

见习记者 萧   楠

通讯员许景才何巧群

摄影:记 者 麦朝枢

藤县藤州镇潭东村。早上,把4岁孙女送到幼儿园之后,60岁的农民胡子泽回到空荡的家中。面对记者,不爱说话的他眼神中有着不易捕捉的心思,说话时眼光则总喜欢停留在长凳上———上面零乱地堆满了小孙女花花绿绿的衣物和玩具。

胡子泽的两个女儿均已外嫁,相伴多年的妻子三年前因病去世,唯一的儿子又在几年前和儿媳妇去了广东打工,丢下孩子由他一人照顾。对胡子泽来说,天伦之乐仅在春节那几天才能享受。更多时候,胡子泽把孩子送去上学后,就这样独守空房,打发寂寥时光。

胡子泽并不是孤例。该村党委书记梁全才说,潭东村全村总人口10473人,60岁以上老人有1011人,其中留守老人近100人,他们孤独地“留守”在青壮年劳力外出而形成的“空巢”中。

今年7月,梧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梧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36.01万人,占12.4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1.7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粗略估算,梧州市像胡子泽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60岁及以上)约为全市老人总人口的2成以上,即7万人左右。而这个数据背后,蕴含着数万农村留守老人不得不面对的几大问题———生活缺乏照料、受到疾病困扰和精神孤独。

【现状调查】

镜头一:清苦的留守生活

9月28日一大早,藤县藤州镇潭东村安宁二组75岁的胡文恒,端来一把有些发黑的木椅,孤独地坐在院子旁的大树下,点燃一支烟。身旁,佝偻着背的老伴莫桂英正忙活着把昨天的剩饭剩菜倒进鸡圈里。这样的生活,胡文恒夫妇已经持续了近十年。夫妇俩共生育了1个儿子和6个女儿,远嫁他乡的女儿们两三个月才会来一次电话,唯一的儿子在外打工近十载,也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会回来住上几天。

胡文恒住的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是在推倒原先已成危房的旧房基础上建起来的。在农村,这栋两层高的砖混楼房尽管称不上气派,但也还过得去。为了建房,胡文恒足足烧了两个月的砖窑,硬是凑够了建房用的砖头,即便如此,一家人还是因此背上了几万元的债务。

问起儿子在外做什么工作,两位老人谁也说不清,只知道夫妻俩在广东深圳,但工作不稳定、收入很低。“一年到头也就寄三四次钱回来。”然而,胡文恒却没有太多埋怨,“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难处,在外面租房要钱,柴米油盐要钱,还要养一个孩子,不容易!”胡文恒说。

事实上,由于年老体弱没有了劳动力,胡文恒的两亩责任田已经丢荒多时。儿子儿媳每年寄回的两千块钱,基本是两位老人一整年的所有收入,平均下来每月还不到两百块,却得支付日常的一切开销。

“有钱多花,没钱就少花呗!”艰辛的生活并没有让胡文恒夫妇俩失去信心。为了减少开支,老人在屋后的空地上自己种起了瓜果蔬菜,实现自给自足。每天早上,熬上一锅白粥,炒上两盘青菜,就足够他们吃上一整天了。

人老了,最怕的就是生病。胡文恒和老伴均已年过古稀,身体虽无大病,却也经常受到感冒发烧等小病小痛的困扰。

“中秋节的时候,老头一连发烧了好几天,我催了他好几次,叫他去买药吃,但他就是不去。”当着记者的面,莫桂英“骂”胡文恒“逞能”。

最让两位老人牵挂的还是今年已经15岁的孙女。“孙女很懂事,经常打电话回来嘘寒问暖,还让我们注意身体。”胡文恒仍然记得,今年春节,回家过年的孙女知道胡文恒已经几年没逛过县城了,就硬拉着他好好地逛了一趟,见他手指冻裂,还特意买了一副手套送给他。

而老伴莫桂英担心的,还是孙辈的未来:“孩子初中都没毕业,现在又没学什么手艺,怕她以后还要重走他父亲的艰苦打工路了。”

经济来源单一  生活水平偏低

● 深度解说

经济来源单一  生活水平偏低

“胡文恒一家的生活确实比较困难,他们也曾向村里申请过低保,但按照现在的农村低保标准,他们是没法享受到国家的农村低保金的。”藤县藤州镇潭东村党委书记梁全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胡文恒一家五口人,有儿子和儿媳两个劳动力,按照他们两人在广东打工月收入共2000元计算,一家人年收入总额为24000元,因此这户家庭年人均纯收为4800元,远高于自治区规定的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低于1196元以下的低保标准,不符合申请低保的标准。

事实上,记者接触的农村留守老人中,为数不少的人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留守老人生活经济来源比较单一,基本是靠子女打工的收入和自己的劳动所得作为生活来源。特别是对于像胡文恒这样年龄偏大且又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来说,子女的经济收入就是唯一的生活来源,因此子女的收入情况直接决定这些老人生活水平的高低。

矛盾的是,由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一些学历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者在外务工的收入多半只能维持生计,不仅没寄钱回家给老人,甚至孩子上学的一些费用还要靠老人来负担。

正是在子女赡养能力不稳定、赡养老人的意识不高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不少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十分困难。

此外,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农村留守老人。虽然梧州市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承担不起自费部分费用,只有患了较大疾病住院才能报销,门诊费用不能报销,几十元甚至一两百元的门诊费对于一些老人们来说也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镜头二:照看孙辈忙忙碌碌

9月29日,在岑溪市糯垌镇黄堂村甘美兰的家里,门前大大的院子是孙儿们的游乐园,3层屋子是课堂。屋里屋外从不缺少人影,却看不到一张青壮年的脸孔。家里就像个幼儿园,她和老伴李承群则是园长。

这是黄堂村一户普通人家的景象,年近七旬的爷爷奶奶和他们7个调皮捣蛋的孙子孙女,这就成了一个典型的留守老人的家庭。像这样的家庭,黄堂村还有很多。总人口4600人的黄堂村,有1200名年轻人外出务工,造就了100多户像甘美兰夫妇一样的留守老人家庭。

甘美兰今年64岁了,她和老伴李承群养育了三个儿子,这两年儿子们相继外出务工:老大去了广州的鞭炮加工厂做工人,老二在梧州的码头开叉车,老三高中一毕业跟随哥哥们外出务工的脚步,去了深圳一个高尔夫球场工作了。

儿子们奔了前程,留下了7个孩子给两位老人照看。如今,7个孙子孙女中,3个已经到了镇上或岑溪市里的初中住校读书,3个还在村里读小学,最小的孙女只有3岁,每天都要寸步不离地跟着爷爷转。

孩子们还小,调皮、打架、生气甚至闯点小祸是常有的事情,劝架和调停是老人们常做的事情。两位老人每天照顾这几个小孩子就已经很劳累了,却还要耕作家里的两亩田。“自己家的田,总要种的,总不能丢荒。”刚从稻田里忙完回来的李承群说。在李承群看来,种田不仅是一个农民养活家人的手段,更是一个农民应该坚持的本分。好在农忙时,在梧州工作的二儿子和儿媳都会赶回来帮忙,这才让他们还不至于累坏。

中午11点半,一阵吵闹欢笑中,3个上小学的孙子结伴回到了家,他们撒开黑脏开裂的赤脚丫,蹭蹭蹭地跑进厨房,人手高举一只碗,等着甘美兰把粥舀到碗里。

“一个星期买一次肉,平时能吃饱就行。”甘美兰说,他们每天5点就得起床给孩子做早餐,催他们上学读书。甘美兰每天早上会熬好两大锅白粥,作为孩子们的早餐和午餐,晚餐才会炒点菜,偶尔还买点肉。

这样的日子是漫长的,全家团聚的日子只有过年的那短短几天,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都是两个老人在持家。煮饭、喂猪、种田、照顾孙辈,老人一忙就是一天。儿子们经常会打电话回来,但寄回来的钱也只够孩子们上学。

李承群曾做过二十多年的村干部,他说他最大的希望是孙子们都能考上大学。家里墙壁上显眼的位置,整整齐齐地贴了几面奖状,这是孙子们在学校获得的荣誉,上面鲜红的“三好学生”、“第二名”等字眼,让李承群和老伴看到了希望。

照顾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

● 深度解说

照顾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

记者走访发现,由于青壮劳力的外出,像李承群夫妇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大半接替起了本应由青壮劳力承担的农业生产、监护小孩等责任,这种变化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

一、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留守老人难以承受。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在记者接触到的留守老人家庭中,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的耕种面积不低于1亩,部分老人的耕种面积甚至多达四五亩。

由于缺少子女协助,很多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留守老人却要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这些留守老人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无形间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隔代培养力不从心。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很难把子女一同带出,导致农村隔代监护现象十分普遍,不少留守老人同时监护两个以上孙辈。隔代监护使留守老人不得不再次经历抚养过程,承受沉重的照料负担。同时,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整体很低,祖辈相对落后的文化水平、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留守儿童的监护质量,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和性格发展。藤县藤州镇潭东村党委书记梁全才告诉记者,由于父母的缺席、祖辈教育方式的落后和沟通不够,村里一些少年儿童逃学、打架甚至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

【出路探讨】

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 

农业,目前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当需要重体力劳动者的乡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时,留守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所面临的困难令人感慨,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提高敬老养老意识

有专家指出,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建立起惠及每个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有相当大的难度,家庭养老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子女仍是抚养留守老人的绝对主力军。因此,如何提高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赡养和敬老养老意识就显得格外关键。

“尊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敬老养老的意识有不断淡化的趋势。”梧州市培正学校的退休教师张钜邦曾多次参加万秀区老龄工作调研,他认为,一些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不佳,除了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直接相关外,还与一些子女的孝道意识薄弱有关。

张钜邦建议,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强化子女的敬老养老意识,通过多种宣传工具,开展评选敬老养老好儿女、好媳妇、模范家庭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助老的法律法规和先进事迹,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助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道义和制度上使老人心情舒畅,颐养天年。

逐步推开“新农合”制度

2009年10月,自治区提高了市、县(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了目前的1196元以上,进一步扩大了补助范围。

近年来,梧州市下辖县(市、区)又先后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使不少农民拥有自己的养老金账户。随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逐步推开,他们以后将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每月领取养老金,这给农村老人养老带来福音。

国家的各项政策确实为农村老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足。采访中,不少基层村干部认为,现在的低保标准有待提高,机制可以更为灵活。一户家庭只要有一名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这户家庭年人均收入就将超过低保标准,而实际上,有的留守老人的生活水平并不比一些低保户和五保户高,甚至更低。

“政府应加大对确实有生活困难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补助力度,比如可考虑对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一般都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独立经济来源,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自理能力相应减弱,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助。”岑溪市老龄办副主任甘启平说。

加强老龄组织建设

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渴望被关怀,希望得到帮助,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因此,张钜邦建议有条件的农村可建立起农村老年人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老人自我管理和互帮互助,从而大大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岑溪市老龄办副主任甘启平也认为,“目前,岑溪全市50%的行政村都建立起了老人协会,其中经常开展活动的有50多个。从效果来看,这些老人协会建立起来后,老人们的娱乐生活大大丰富,还在协助村委工作和处理邻里纠纷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甘启平透露,这些协会的发起人和主持者大都是身体健康的老人,如退休村干部和教师,他们在村里的声望和文化水平较高,在开展工作时容易得到村民和老人们的认可和肯定。

业内人士建议,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工作纳入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充分发挥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老年人组织的作用,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一是通过组织,让老年人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力量帮助个人克服解决不了的困难,如承担地里的重活等;二是为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如帮助老人向子女索要赡养权等;三是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表演节目、群众健身活动等。

开展社会关爱活动

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有识之士建议要加大关爱力度。在进一步采取帮扶等措施帮助农村留守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应组织各种社会关爱行动,让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抚慰。

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经常到农村留守老人家中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

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定期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

新闻推荐

上午市图书馆与市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共建

公路提级改造做好征兵宣传

岑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岑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