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晁衡的友情故事
唐朝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十分频繁亲密的时代,不仅互派使节互通有无,而且两国民间的不少人士还建立了极为深厚真挚的友谊。其中晁衡堪称中日友好的杰出代表。
晁衡的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生活在日本古代文化繁荣的奈良时代,他在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其时他刚满二十岁。入唐以后,他的学识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学界的赞赏,唐政府先后任命他为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之职。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位至从三品,仅次于各部尚书,可见唐朝对他的重用程度。他本人也很热爱唐朝文化,能诗会画,不仅把名字改为汉名晁衡,而且和唐朝的王维、李白、储光羲、赵铧、包佶等著名诗人都有过亲密交往,诗歌酬唱自不可少。
唐玄宗天宝年间,晁衡送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感动,曾在诗中写下:“裘则朝卿(晁衡)所赠,日本布为之。”可见二人友情之深,正因此,才有了下面一段传为佳话的美丽误会。
话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晁衡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乘坐大船返回日本,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回乡探亲访友。因晁衡当时受到唐朝君臣的一致赞赏,遂有玄宗、王维、包佶等人在国门外大摆宴席为其饯行;席间君臣都写有诗作,这情景顿时就把晁衡感动得热泪盈眶。其中王维的一首送行诗(五言排律)尤其被人们激赏,其诗云: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受到如此礼遇,晁衡自是感动不已;心想回日本办理完公务处理完私事后,要立刻赶回来继续为唐朝做事。
然后,晁衡等人就起锚远离了他们恋恋不舍魂牵梦萦的中国。
然而没过多久,一个关于晁衡等人不幸遇难海上的消息便传到了京城长安,说者有鼻子有眼,因为古代的客船保险系数并没那么高,遇到狂风海啸船翻人亡时有发生,晁衡遇难的事不由人不信。这可把那一干还沉浸在席散人去思念未已的君臣,当即吓了一大跳!于是唐朝就派人去打探该事的确切程度,来人报告说,晁衡等人的船只在经过淮安府海州附近的郁洲山时,由于大风大浪的激烈撞击,连船带人一起撞翻而沉没在茫茫大海之中了。晁衡等人皆在其中,已让海上大风大浪给吞没了。
当时因有事外出而没能来得及跟晁衡道别的大诗人李太白,本就对此事遗憾深深,现在获悉晁衡这一意外噩耗,更是悲痛欲绝,当即就以诗哭吟道: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日月因之暗淡,风云为之变色,友人如月沉碧海,天上的白云也带着哀愁笼罩着青山。悲痛之情溢于笔端。不难想象,当时朝廷上下都笼罩在一片悲伤哀婉的氛围之中,而李白这首绝妙悼诗的出现,更深深地感染了当时的人们。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不久又传来了晁衡等人并没有给狂风巨浪淹没的消息。传言说他们的船只被大风浪打翻后,便随浪漂流,后来竟然漂流到了海南岛上,并有幸被当地渔民救起。晁衡安然无恙,身体恢复过来,他又回到了长安。
原来虚惊一场,于是在长安的人们争相参见,都喜出望外。李白更是悲喜交加,高兴得老泪纵横,相顾无言,感慨万端。
晁衡这次东渡未能成行,辗转漂泊后又回到长安。此后,他继续在唐朝任职,历任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直至大历五年(770年),以七十三岁高龄在长安逝世。晁衡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五十四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尽管大诗人李白因误信传言而悲伤痛哭,并写诗表达悲悼心情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足以证明他们的友谊之深厚。同时,那首千古传诵的《哭晁卿衡》也正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难能可贵。
新闻推荐
抢抓时节备耕 持续美化城市 蒋海东调研春耕备耕及国土绿化工作
本报讯(记者谢韵)3月10日,市委副书记蒋海东到万秀区、苍梧县调研了解春耕备耕及国土绿化工作。当天,蒋海东来到万秀区夏郢镇...
苍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