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大山一样朴实的母亲
上世纪90年代,作者母亲在苍梧县城留影。黎杰源供图
黎杰源
我的童年时代生活十分困难,常常是吃不饱,穿不暖。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母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感化着我,使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母亲生下了我们四姐弟,由于家中劳动力少,每年分配到的粮食少得可怜,平时吃的是稀的白米粥外加红薯,有时是木薯或芋头,木薯粥、木薯饭也是那时的家常便饭,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白米饭。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要把我们四姐弟拉扯大,母亲唯有拼命干活。每天除了做好生产队安排的工作,母亲利用早上和傍晚,到地里种红薯、木薯、芋头等作物,夯实我们家的“温饱工程”。
母亲常常是天微亮就起床,披着一身薄雾,拨开一路露珠,在晨曦的田野里挥锄刨地、松根、除草、施肥。傍晚太阳下山,天色逐渐暗了下来,但母亲依然在地里躬耕劳作,直到月上枝头,母亲才肯停下手中的活。那时,母亲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粮食不够杂粮补,填饱肚子不言苦。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到母亲这么辛苦,我们都很懂事,从小便学会了做家务活,逐渐为母亲分担解忧。做家务活时,我们四姐弟全线出击,姐姐负责做吃的,哥哥负责喂猪,我负责喂鸡,弟弟负责拣菜,大家既分工又合作,赶在母亲回来前,把家里的大小家务处理完毕,把吃的弄好。母亲每天回来,看到我们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所有家务都打理完成,每次都会情不自禁地向我们举起大拇指。母亲的称赞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觉得暖暖的。
记得有一次,姐姐为了让我们能吃饱一点,于是在煮饭时特地加了一些米。母亲在吃晚饭时发现了端倪,“今晚放了多少米煮饭?”母亲问我们。“我怕他们三个吃不饱,所以特地加了一点米。”姐姐毫不隐瞒地说。“你们想吃饱一点的心情我十分理解,但是想吃饱点只能通过吃其他杂粮来补充。”母亲语重心长地说。自从这次以后,我们认识到了每一粒米对于我们全家人的重要性。我们学会了节俭,学会了精打细算,在煮饭煮粥时不随意添加米。
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母亲始终保持着劳动妇女勤俭节约的本色,她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使我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她勤俭节约的“基因”,使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尚方宝剑”。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在县城工作,好几次想接母亲来居住,母亲却以城里住不惯为由,每次都是小住几天就回去了。母亲说:“离开了大山,离开了土地,我的心里不踏实。”这就是我像大山一样朴实的母亲。
新闻推荐
本报苍梧讯(记者/梁乾胜通讯员/潘美辛)近年来,苍梧县通过实施“组织+专班+项目”三融合模式,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激...
苍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