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中电站建设往事

梧州日报 2020-12-28 06:58 大字

西中电站。(资料图片 作者供图)

黎杰源

苍梧西中电站位于木双镇西中村,该电站于1970年12月18日动工建设,1974年8月,该电站二、三号机组建成投产,1975年1月24日,该电站四、五号机组建成发电,与当时梧州地区电网并网运行。西中电站是当时苍梧县最大的电站,它犹如一颗镶嵌在苍梧大地的夜明珠,闪耀着熠熠的光芒,它对拉动苍梧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西中电站坝址流域面积2106平方公里,坝长206.9米、坝高10.5米、宽10米,总装机容量4800千瓦。

曾全程参与西中电站建设的胡式华介绍,为尽快把西中电站建设好、投入运行并产生效益,当时,苍梧县从全县14个公社和县直单位民兵连抽调2316人参与西中电站建设。抽调的人员都很年轻,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有30多岁,最小的仅十几岁。

西中电站建设指挥部下设有三部一室,即后勤部、政治部、司令部和工地卫生室,还成立了广播室,除大力宣传上级的方针政策外,还宣传在电站建设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形成了树榜样、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指挥部每周都举办篮球赛,让大家能在紧张工作之余,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

那时,工地的生活比较艰苦,住的地方都是用油毡搭盖起来的大棚,天冷时没有垫被,就在床板上铺上一些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禾秆,上面铺上席子。天特别冷的时候,睡在床上很久都不暖和,但为了电站能尽快建成,大家都咬牙克服种种困难。

工地以各公社民兵连为单位,各公社民兵连自己办饭堂,所用的柴火可以到指定的两座山上去砍取。每人每月伙食6元,每餐以头菜为主,当时还流行一句顺口溜:“餐餐有头菜,周周有球赛”。当时,为改善伙食,指挥部号召各连队养猪,各连队每个月都杀猪加菜,改善伙食。

当时由于还没有机械投入电站建设,全部是纯人工建设,畚箕、锄头是主要工具,清底、开挖土方等用的是锄头,运送泥土、石块则用畚箕。夏季时,夏日炎炎,炽热的阳光照在工地,泥土也变得灼热,人就是站在那里也会满头大汗,更不用说挑畚箕搬泥了。冬季时寒风飕飕,寒气逼人,手、脸都被冻得通红。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当时,有人提议制作了一个长100厘米、宽60厘米的大畚车,用木轮作车轮,大畚车虽然土了点,但很实用,提高了劳动效率。

胡式华介绍,当时,供指挥部使用有三部汽车,这些汽车主要负责装运建筑材料和采购一些生活用品。那时,建设所需的沙、石都是靠民工到河边捞回来,有些沙、石材料用船运输到西中,水泥等材料也通过货船从梧州沿西江至封开,然后溯东安江而上至木双,再运输到西中。沙、石、水泥等材料很多都是晚上运到工地的,为及时卸货,指挥部充分发挥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立了由党员、共青团员组成的突击队。只要一声令下,突击队人人奋勇争先。

当时,大家的劳动积极性非常高,没有接到休息的指令,没有一个人会停下来休息,更没有一个人会偷懒,大家都竭尽全力做好各自负责的工作,从不扯皮推诿。

发电机的安装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西中电站建设指挥部从苍梧县水电局等单位抽调骨干技术人员,并选派18人到巴马县学习机组安装和发配电技术。他们学习三个月后回来安装机组,机组设备是由广西水电设备厂生产的,厂家也派出了技术人员前来指导机组的安装。

西中电站建成发电后,从电站建设者中招收了18名正式工人,同时,还保留了亦工亦农人员100多人,继续做好电站建设的收尾工作。

1974年,该电站二、三号机组正式建成投产;1975年,四、五号机组建成发电;1978年,一、六号机组建成投产。此后,到2005年,又扩建了七、八号机组,与爽岛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合理利用爽岛的水资源。

新闻推荐

开发产业园助农增收

本报讯“出猪啦,又可以分红啦!”苍梧县京南镇太平村建档立卡户严亚七接过分红笑着说。连日来,该镇生态循环现代农业林业产业...

苍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