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追记二十多年前梧州抗洪抢险中的采访往事
谭伯辉邱洁玲
近日,读到《梧州日报》今年7月11日6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尽管时光走过20多年,但当年与《梧州日报》同仁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动人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1994年6月19日,洪水最高水位达25.91米,超过警戒线11米。 “6·19”洪灾中,梧州河东、河西,全城90%以上街道被淹。7月24日,洪水再次达到24.5米。
7月28日,洪水还没有退出,本报派出多个采访组奔赴重灾区采访。时任要闻部副主任的陆欣与我们开始了一段艰难的采访历程,坐车到了旺甫加油站交通就中断了,我们只好坐小船渡过一段被洪水淹没的水路,再走一段,又搭小船,如此换了四次小船,穿过了20多公里的低水位路段,我们晚上10时多才到达如今的苍梧县沙头镇。
次日上午,我们踏着泥泞来到沙头镇独洲村,村里房屋全部被冲毁,片瓦不留,禾稻也全部倒伏。据了解,由于东安山洪暴发,5小时洪水上涨了12米,洪水夹杂大量的木头、杂草呼啸而来,将整个村庄四边包围,村民无路可逃。幸得当地党员组织突击队,扎竹排转移村民。后来,村民们全部转移到村里水位最高的旧寺堂中集体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当晚,我们就写了第一篇《来自重灾区的报道——走访独洲村》。此后,采访小组又到了梨埠、京南、石桥、狮寨、长发等乡镇,陆续写了《沙头,有一群好领头人》、《山洪扫荡后的石桥镇》、《擦干眼泪站起来,梨埠镇重灾区重现一派生机》、《京南,聚宝盆漏了》、《狮寨镇,灾后一片修路声》、《长发镇千方百计奋力自救》等来自重灾区的系列报道。
那时候,由于电力系统受损,我们经常是在镇招待所里,点着在蜡烛,伏在桌上写稿。没有电、没有空调,更没有电脑……稿件写好以后,我们马上找到镇政府负责人把稿件连夜传真回报社。
在后方,报社领导也一直坚守在编辑部,及时处理和指挥编辑和组版。该系列来自重灾区的策划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梧州市后续的抗洪救灾和恢复生产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由于1994年“6·19”特大洪水达25.91米,梧州日报社印刷厂也被洪水淹了,《梧州日报》只能转到梧州地区印刷厂印报。当时河东许多街道成了泽国,陆路不通了,洪水漫街,报纸发行受阻,同仁们便租用一艘小艇,每天一大早便划艇游走在大中路、南环路、南堤路等水浸街道,挨家挨户地派送当天的《梧州日报》,让油墨的清香,伴随着当天梧州汛情、抗洪抢险的重大新闻,传到千家万户,鼓舞梧州大众团结一心抗洪抢险。
新闻推荐
保持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 梧州市连续出台政策向上争取科研项目扶持茶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陈可夫通讯员龙志荣“梧州市有茶园面积超过10.6万亩,获得SC认证的企业有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4户、从业人员450...
苍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苍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