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镇迈进清洁能源时代,乡村“地美天更蓝” 孙大娘家的厨房“进化论”

济宁日报 2019-05-23 17:52 大字

本报记者武旭王婷婷

本报通讯员武海涛

打开炉头,蓝色的火苗烧的旺盛。在翻整一新的厨房里,太白湖新区石桥镇居民孙大娘高兴的告诉记者,就在去年,家里的厨房完成了第四次“进化”,通上了天然气、用上了壁挂炉,实现了冬天在家痛快洗个热水澡的愿望。而在这背后,是石桥镇创新“气代煤”工程工作思路,灵活运用政策、资金“组合拳”,从“细节”做文章、让群众得实惠。

三级体系不缺漏

乡村厨房更清洁

以前用柴禾秸秆,不但需要随时添柴、还要使用风箱助燃,经常被烟尘呛得流泪;后来有了煤球炉子,干净卫生了不少,但还是需要清理煤渣,还要担心炉子没“压”好熄灭;再后来用上了液化天然气,清洁环保火头旺,但是时不时就要搬着沉重的煤气罐去“灌气”,还常有做着饭“没气”的尴尬。“现在天然气通到家里,没有烟熏火燎,不用再想着灌气。打开炉头就有火,打开笼头就有热水,别提多舒服了。”孙大娘笑着告诉记者,趁着天然气入户,他们翻新了厨房和洗浴间,冬天也能在家洗上热水澡:“儿子和儿媳在城里上班,以前冬天洗澡是个大问题,现在咱有了天然气壁挂炉,打开笼头随时都有热水。我在洗浴间里也安了暖气,冬天在家也能舒舒服服的洗个热水澡了,这日子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孙大娘笑着说道,经过四次“进化”,乡村居民也进入了清洁能源时代,过上了和城里一样的日子。

“目前经过两年建设,石桥镇辖区临荷路以北村居已经全部完成气代煤改造工程,涉及6000余户,辖区一半左右的居民已经迈入清洁能源时代。”石桥镇党委书记樊培涛告诉记者,孙大娘家厨房的“进化”也是石桥镇推进“气代煤”工程的一个缩影。自工程实施以来,石桥镇克服工程量大、施工队伍进场较晚等困难,坚实推进“气代煤”工程进度,成立工作专班,每村一名科级干部包保、两名机关干部协同,以“5+2”“白加黑”的工作热情为生态新城建设打下坚实的清洁能源基础。为保障“气代煤”工程顺利推进,石桥镇聘请第三方公司对辖区村居进行了详细测绘,建立了工程台账,按照户号、姓名、身份证号“三统一”的原则进行登记;建立“村─镇─村”三级信息核实反馈体系,确保不错漏。

功夫下在“细节”上

居民实惠看得见

“气代煤工程不但是国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也是新区打造绿色生态新城、天更蓝水更绿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思路,以更加灵活工作方法用好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惠农支持,让工程推进更加理顺。”樊培涛说道。

从“先入户再贴门牌”到“先贴门牌再入户”,一个小小变化就让工程进度加快不少:施工队伍对乡村情况并不熟悉,再加上村居宅基地的“前后院”问题,给工程施工定位带来一定难度。发现这一问题后,石桥镇及时调整施工流程,先确定门牌再把信息反馈给施工队,施工队按照门牌号精确定位施工,避免了“前后院”等问题引起的施工障碍。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石桥镇将上级补贴与自身配套资金结合,在“细节”上下功夫,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冬季采暖季期间,居民用气按照每立方米1元、每户最高1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提高居民的用气积极性的同时降低居民采暖负担;按照每户50元的标准进行推广补贴,用于各村统一采购专用插座、瓷砖等用品。“燃气壁挂炉点火时的瞬时功率较大,而且点火较为频繁,因此对插座的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我们的推广补贴用于在各村统一购买高质量的五孔插座,也是在源头上保障居民的用气安全。”石桥镇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孙兴刚告诉记者,除插座外,统一采购的瓷砖将用于居民自家翻新灶台,让厨房环境更加整洁卫生:“统一采购的价格要比居民单独购买的价格低上不少,花小钱办大事,让补贴款用在刀刃上,真正让群众享受到实惠。”孙兴刚告诉记者,目前上一采暖季的补贴将采用现金发放的形式逐步发放到居民手中,而“现金发放”的形式也隐藏着他们从实际工作中得到的新思路:以往的补贴直接发放到居民家里的用气表中,居民难以直观感受到补贴带来的收益。“采用现金形式现场发放,居民直观的看到补贴效益,对国家清洁能源的推广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而且大家口口相传,用气的热情更加高涨。”孙兴刚介绍说。

新闻推荐

一份股权激荡一池春水 梧州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综述

本报记者陈可夫通讯员陈东芳史秋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集体资产管理方式、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26年前,梧州...

苍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