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岁月深处那一味茶香

广西日报 2019-01-23 08:12 大字

本报记者骆万丽通讯员蒙翠云

她41年如一日穿梭在制茶工厂,足迹遍布六堡镇每座茶山。

她仅凭双手就能感知茶叶的状态,一眼看去就能精准计算出炒茶所需的火候,“看茶做茶”是她的独家绝活。

她以虔诚之心默默守护六堡茶传统手工技艺,在如今浮躁的茶业中似一股清泉。

她叫陈奎香,梧州市苍梧县大生六堡茶厂技术负责人,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41载沉淀一缕茶香

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古韵悠悠。这里曾是茶船古道的起点,六堡茶千年制作历史在此延绵流传。悠远的茶香自然而然地渗透在陈奎香的生活中。

陈奎香12岁那年的一个清晨,卧病在床的父亲突然封痰卡喉,小奎香慌乱中端来一杯热茶慢慢喂给父亲。正是这杯温热的茶水,帮助父亲缓过了气。从此,陈奎香对六堡茶更多了一份感念和牵挂。

1978年,陈奎香初中毕业,年仅15岁的她毅然做了一个影响其一生的决定——进入六堡公社茶厂工作。

一年后,陈奎香进入了茶厂的制茶技艺部门,跟随师傅学习六堡茶制作工艺。她虚心好学,心无旁骛,很快就掌握了六堡茶的杀青、揉捻、渥堆、发酵等一整套制茶技艺。

如今,在六堡茶的世界里,陈奎香已经沉淀了41年时光。为了追寻最真实、最经典的“原汁原味”,她的足迹遍布六堡镇的每座茶山,她了解那里的土质特点,熟练地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以及六堡茶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储存等各个程序及传统正宗工艺;她每天穿梭在制茶工坊,始终坚持以六堡原种有机茶叶作为用料标准,对收购的新鲜茶叶进行严格筛选,悟出了一套六堡茶制作生产的独特见解。

于淡泊处坚守一份初心

在人心浮躁的年代,古法六堡茶制茶工艺日渐被机器生产代替。而陈奎香却始终坚持“原产地、原茶种、原工艺、原生态、原仓储”,默默守护并传承着祖传古法六堡手工技艺。

1986年,六堡茶公社茶厂停产,大批的茶叶被贱卖、丢弃,很多手艺人转身离开。在市场最低迷的时期,陈奎香没有放弃,而是拜大生茶厂第九代传承人陈恒芝为师,潜心学习从康熙年间就流传下来的六堡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摊晾、杀青、初揉、沤堆、复揉、烘干”,看似简单的12个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茶叶的老嫩、季节的变化,不同的温度、湿度,都要求制茶者对炒茶温度、沤堆时间、揉捻力度等作出及时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茶的色香味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看茶做茶’。”陈奎香一语道出“玄机”——传统制茶技艺讲求的那份“恰到好处”,正是现代的制茶机械无法超越的。

陈奎香的手工茶汤色比机制茶更透亮,口感上层次更丰富,蜜香、木香、药香、槟榔香,口感转化在她的手工茶中千变万化。她的手工茶一次可以泡18-22道,而品质上乘的机制茶只可以泡10-15道。传统手工制茶耗时长、产量不高,同样制作一吨茶青,机器制茶能制出成品约1000公斤,而手工制茶只能制出约100公斤。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中,陈奎香始终不为所动。

言传身教传承一种情怀

“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了六堡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至高的名分,陈奎香决心要保护和传承这门手艺。2012年,她参与大生茶厂的重建工作并担任茶厂技术负责人,成立六堡镇茶民六堡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复垦、开辟茶园600亩。

她定期举办传统制茶技艺培训班,无偿将祖传的制茶心得和改良技术编制成规范的操作手册传授给学员。前来学习的学生除了附近的茶农,还有一群群慕名而来的国内外茶叶爱好者。

陈奎香的老师陈恒芝已是百岁高龄,却仍常常到茶厂,与她一起向茶农讲授古法制茶工艺。5年来,她们累计培训、指导人数超过100人,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扶持手工制茶的农户有50多户,以合作社的形式培训18户农户成为传统制茶能手。

“该等待的时候不可急躁,等待茶树被土地养成,等待自然孕育出茶叶;该勤劳的时候不可懒惰,日出日落,把握时节。”这是非遗茶匠代代相传的处世哲学,也是陈奎香用41年光阴刻写的工匠精神。

新闻推荐

苍梧公安扫黑除恶实现“六上升”

本报讯(记者曾韵通讯员欧阳灿)1月10日,苍梧县公安局召开新闻通报会,通报2018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开展情况。据通报,去年苍...

苍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