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拨民间艺人,他们热爱着与本土文化水乳交融的特色传统文化。 为了让这些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草根艺人们默默地奉献青春,传承文化 草根艺人的 非遗传承梦

梧州日报 2019-01-16 09:06 大字

麒麟白马舞、花鹿舞、采茶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并转换成精神力量。然而,在文化的更替中,这些民间艺术项目一度消声匿迹。为了将民间艺术飞扬广大,有一批区、市、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活跃在乡村的舞台,默默地奉献青春,传承文化。

1

团员才艺呈现多方位发展

麒麟白马舞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邹瑞清

这些年,旺甫龙洞村文艺团团长邹瑞清作为麒麟白马舞自治区级传承人,在她及黎锦荣等村民的带头下,文艺团保持着约二十人的乡村文艺表演团队阵容,演出场次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

生于1963年的邹瑞清,1983年跟祖家公学习麒麟舞,苦练唱腔和舞蹈,打下坚实基础。当时刚刚双十年华的她,开始慢慢跟着师傅们去其他村演出采茶剧。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缺乏重视、社会经济转型等诸多原因,麒麟白马舞、采茶剧在苍梧农村沉寂了好长一段时间。邹瑞清为此也曾因此感到落寞,时光荏苒,弹指间半载青春年华如同沙漏般流走。

2011年,年届知天命的邹瑞清,重新组织了村里的演艺爱好者,年轻男女不易找,那么就召集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大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硬是拉出一支二十人左右的队伍。他们在邹瑞清、黎锦荣等的带领下,奔赴旺甫、六堡、梨埠等地演出,也经常到广东封开县等地演出。

演出经验有了积累,广受好评,文艺队开始有了底气,导演、策划、场务、剧本撰写等职位开始分工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唐伯虎点秋香》《错配鸳鸯》《朱卖神》《玉凤配》……一段段脍炙人口的麒麟唱调、采茶剧,流动在苍梧大地间,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邹瑞清表示,正是有了全体团员的坚持,剧团坚持走到今天,如今,团员的才艺开始呈现多方位发展的特点,团员黎锦荣还获得了采茶剧的苍梧县县级非遗传承人称号,对剧团而言,是鼓励更是鞭策。

2

42年,她依然是舞台上的领头人

麒麟白马舞苍梧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业英

68岁的于业英,16岁时在生产队组织演出中,第一次接触麒麟白马舞,就喜欢上这门代表了喜庆吉祥的民间艺术。

于业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嫁到苍梧县旺甫镇鹤洞村思桥后,有机会在村里的宣传队练习过一段时间,上台唱戏有一定的底子。

1995年开始,她在丈夫的支持下,组建了村里首个麒麟白马舞团,以白马舞、采茶剧表演为主,接受苍梧县各乡镇及广东封开一带的民间邀请,主要演绎苍梧古都麦氏族谱曾有记载渊源的感人爱情故事。

上世纪90年代,于业英独自撑起本村麒麟白马舞艺术团的旗帜,她尝试物色中学毕业生、农妇及返乡打工者训练,教他们舞蹈及采茶剧的唱腔和动作,年轻群体难以持久,他们先后离开乡村外出珠三角打工,倒是部分农村妇女及中年大叔,农闲时会加入到团队,白天生产夜晚训练。逐渐地,队伍开始壮大,2010年时曾一度达到四十余人。每逢外出表演,队伍可谓颇为壮观,锣鼓三人,拉二胡一人,吹箫一人,主演人员八到十人。

“麒麟白马舞作为苍梧县的一项特色民间艺术,需要代代相传,可惜现在年轻人了解得不多,我平时教过子弟无数,但坚持下来的很少。”于业英认识到麒麟白马舞面临人才断层的发展瓶颈。

“早些年,村里人都时兴开设小作坊磨宝石,家家户户都有小作坊。我和丈夫硬是守住了,我们没有选择做宝石,而是一直培训舞蹈、下乡表演,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赚多少钱都换不来。”

作为苍梧县麒麟白马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兴趣和责任心的驱使下,于业英近年开始悉心培养她的儿媳妇继承这一项民间文化,让麒麟白马舞在本村得以继续传承。

舞团时断时续,兴衰更迭,42年过去,她依然是舞台上的领头人。

2010年以后,苍梧县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麒麟白马舞这一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开始甄选项目传承人,并于2014年对村里的文艺演艺队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每年补贴一部分发展资金用于购买演出所需物料。

3

以重振演艺繁荣为己任

花鹿舞梧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倪英宗

苍梧县六堡镇九城村的倪英宗是“花鹿舞”的市级传承人,沉稳宁静。对于祖辈年代的演艺生涯,生于1966年的他记忆犹新。

在民国时期,苍梧县六堡镇九城村就有一支名为“同乐堂”的文艺队,堂主是倪英宗父亲,以表演麒麟白马舞、采茶剧、花鹿舞为主,名号很响。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社会经济等诸多原因,同乐堂同样陷入衰落,随后关张。

倪英宗9岁随父学艺,开始习麒麟舞、花鹿舞。1988年,倪英宗召集了村里几个文艺苗子,自己出任团长,沿用了曾经辉煌的“同乐堂”名字,意味着他从父亲的手中接过民间舞蹈的衣钵。1991年,艺术团曾短暂解散过,很快又恢复,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加上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均组织民间文艺表演大赛活动,同乐堂文艺队的发展可谓枯木逢春、如鱼得水。

2011年,倪英宗获苍梧县文化部门颁发“文化户”荣誉。2016年,他获得梧州市市级花鹿舞非遗传承人称号。

4

民间演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采茶剧苍梧县县级非遗传承人毕锋

毕锋是苍梧县旺甫镇红山村人,是采茶剧县级非遗传承人。

据毕锋介绍,1961年,苍梧县旺甫镇大盈村的林福威组织了一个业余文艺队,当时叫大盈俱乐部,白天生产、晚上召集学习演艺。每逢春节,俱乐部就开始在周边村落进行巡回演出,演出一般以麒麟白马舞为主,民间采茶剧为辅,盛行一时。可惜好景不长,俱乐部没有存活多久,之后沉寂了二十多年。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民间采茶戏、麒麟白马舞重见天日,恢复往昔繁荣。红山村毕锋就组织有三十多人组成的业余文艺队。2011年,正式重组为“旺甫麒麟采茶剧团”。

据介绍,剧团的麒麟白马舞多集中在节假日中表演,特别是每年春节期间。演出地点既有本地及附近村子的邀请,也有政府活动邀请,甚至会接到广东的邀约。表演时,男青年骑白马,女青年骑麒麟,加上两人撑罗伞、两人撑花灯、两人引导、四个锣鼓手、还有两个撑横额,整个演出队伍人数在二十人左右。舞蹈有固定的队形和表演程序,有歌有舞。表演时边走小碎步边演唱,歌唱曲调全走当地原汁原味的山歌,伴奏的音乐喜庆热烈,以大鼓大镲、小镲、大铙、小铙为主要伴奏乐器舞蹈动作多变,气氛热烈,即增添了节日气氛,也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麒麟白马舞、采茶戏在我们当地家喻户晓,是乡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眼下面临人才断层、舞台布置效果差、服装道具陈旧等问题,亟待我们共同面对。”毕锋说。

新闻推荐

李济深先生对革命坚定不移,虽经历坎坷,但面对时代的挑战,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力量和道德勇气 著名的民主革命家 可敬的爱国主义者

本报记者肖旻泰李济深故居是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梧州市苍梧县料神村,现存建筑为1925年翻建...

苍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