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时的四川 是雷姓重要聚居地

华西都市报 2018-02-24 04:10 大字

雷焕画像。

雷次宗画像。

从雷姓的来源,我们可以得知,由于历史的原因,雷姓很早被迫四处迁徙。迁徙的主要方向,是少数民族地区,并与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发展,甚至成为少数民族的一部分。在以汉族聚居为主的古代中原地区,雷姓的活动并不活跃。从周朝到秦朝的800多年里,史书中很少记载有雷姓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缺乏雷姓名人的缘故。因为人类发展的历史,终究是名人的历史。在各大姓氏的发展史上,也是如此。

进入秦汉后,雷姓因向楚汉一带(即今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迁徙,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豫章郡(辖境大致与今江西相同,郡治在今南昌市),成为雷姓人主要的聚居地,后来形成著名的豫章雷氏郡望。三国时,载于史册的只有蜀汉将领雷铜,这印证了雷姓人很早出现在四川的史实。

西晋时,豫章雷氏出了著名人物雷焕,雷焕有一支后裔迁往冯翊(今陕西关中平原一带),形成当地的名门望族,是为冯翊雷氏。豫章雷氏、冯翊雷氏各自发展,对后世影响巨大。同时,西北羌族、氐族和巴蜀蛮中雷姓也在兴起并汉化,陕甘宁地区和川鄂地区,成为雷姓的又一大重要活动中心。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雷姓人纷纷南迁,成为客家人的组成部分。

周初雷震:灭商战争中立下战功

尽管正史中没有先秦时期雷姓人的记载,但在雷氏族谱中,却有一些关于先秦时期雷姓名人的记录。或许只是一些传说,但也能增进对雷姓的了解。

熟悉《封神演义》的人都应该知道,在周灭商的战争中,有一个著名战将叫雷震子,这是神话体系中的人物。那么,到底有没有雷震这么一个人物呢?

有关雷氏族谱记载,商朝末年,方雷氏雷公的23世孙雷倡(枢),是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的文臣,“食采冯翊。”

雷倡的儿子雷震,是姬昌的武将。雷震把姬昌从商朝救回来后,姬昌把冯翊封给雷震,冯翊成为雷氏家族的领地。

在灭商战争中,雷震立下战功,被封为豫章侯。雷震死后,葬在今江西鄱阳县古县渡镇蜈蚣山先锋凹。

雷震有雷声、雷渐、雷辑3个儿子,雷声到鄱阳县祭父时,“见二山高耸,箕下平原,乃陟居于是,遂名曰:大雷岗。”

清乾隆48年(1783)的《前山雷氏重修家谱序》中说:“以我雷氏自周秦以来世居鄱阳,与吴、陶、彭为四大古姓,既而发越丰城,蕃衍巴蜀,涉及寰区千支万派。”

从雷姓后世的发展情况来看,有关雷氏族谱中关于雷震世系及家族传承的记载,是存在诸多疑问的。在此,我们不涉入探讨。

春秋战国时,雷氏族谱中也记载有一些雷姓文臣武将。

周穆王时,武陵大夫雷艮以德化民,深受百姓拥戴。有人作民谣歌颂雷艮说:“雷公博古辅于周,囹囹草生我安如。诸乐德行称君子,万民称子作父母。”

周穆王听说雷艮的贤名,想升他的官,但雷艮以年迈推辞不就,民间对他更为崇敬,奉为圣人。

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因功被封为诸侯。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儿子秦文公继位,任命雷森为大将军。

雷森领兵出函关抗击西戎,“所向无敌,关中无事。”雷森的儿子雷三车,承袭将军职务,统军有序,使得秦国军队力量壮大。

雷三车还奉命为秦国修筑直道,因功升任大将军。

豫章雷氏:如胶似漆主人公雷义

雷姓人进入秦汉后,逐渐发展起来,豫章郡成为雷姓人的主要聚居地。

东汉汉顺帝时,豫章雷氏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雷义。据《后汉书·独行列传》和鄱阳雷氏族谱记载,雷义,字仲公,豫章郡鄱阳县人。

最初时,雷义在豫章郡郡府做功曹(郡守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官员业绩),有点类似现在的组织部长。

雷义在任上提拔和推荐的人才受到官府重用,工作出色,他也不炫耀是自己的举荐功劳。

雷义生性纯良,喜欢帮助别人。雷义曾救下一个死刑犯,那人为表示感谢,送给雷义两斤黄金,被雷义拒绝。

那人以为雷义不好意思当面收下,趁雷义不在家时,偷偷地把金子放在他家的天棚上。那人一直没给雷义说,雷义也不知道。

多年过去了,雷义家的天棚漏水,修葺房屋时发现了那两斤黄金。雷义明白是怎么回事,拿着黄金就去找那人,想要归还。

但那人已经去世了,家人也不知去了哪里。雷义找不到黄金的归属者,把金子交给了官府,说明前因后果。其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至今被人们颂扬。

后来,雷义被推荐为孝廉,出任尚书侍郎。

有一个也是郎官的人因犯罪应受到刑责处罚,雷义很同情他,悄悄上奏承担罪过,被朝廷论罪。他的同事被雷义的行为所感动,也上书说,愿意辞官为雷义赎罪。

汉顺帝下诏,免去雷义的罪罚,也免去职务。雷义回家后,又被郡里举荐为茂才(秀才)。

雷义与同郡宜春人陈重关系要好,知道陈重学识比自己渊博,是难得的人才,请太守把这个珍贵的名额给陈重。

太守不同意,雷义就假装发疯,成天披头散发到处乱跑,不去应召官府的任命。

乡里人评价这件事说:“胶和漆算是很坚固的,但也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情谊。”成语如胶似漆,由此而来。

雷义后裔为传扬雷义谦让陈重的美德,以“谦让”作为堂号。

朝廷三公府听说雷义和陈重的故事后,同时征召两人去做官。

朝廷派雷义手持天子符节,监督郡国和巡视各地的世俗风情。雷义发现太守、县令(大县最高长官)、县长(小县最高长官)犯罪的共有70人。

不久,雷义升任侍御史,出任南顿县(县治在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县令,在任上去世。

雷义的次子雷奭(一说雷授),官至苍梧郡(郡治在今广西梧州市)太守。

蜀汉雷铜:刘璋手下后归顺刘备

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手下有一员大将叫雷铜。

关于雷铜的生平事迹,《三国志》等史料中记载比较简略,《三国演义》中有部分记载。

刘备往巴蜀扩充势力时,刘璋派吴懿为主将阻止刘备。吴懿保举雷铜、吴兰为副将,雷铜、吴兰带两万兵马前往雒城(今广汉市)防守。

刘备军队包围雒城后,雷铜和吴兰归顺刘备,被任命为将军。刘备在蜀地站稳脚跟后,委派张飞与雷铜镇守巴西(今阆中市)。

建安23年(218),曹操手下大将张郃来犯,雷铜设计打败张郃,连夜追赶到宕渠山。

数次交手,雷铜都打败了张郃。张郃于是假装败退,雷铜继续追赶。张郃返回来,与雷铜交锋,杀死雷铜。

雷铜的族人及后人情况不详。

奇人雷焕:丰城找到干将莫邪剑

进入西晋后,豫章郡鄱阳县小雷岗人雷焕,精通谶纬天象,很有名气。通过《晋书·张华列传》的记载,雷焕得以名载史册。

《晋书·张华列传》中说,永平元年(291),司空张华得知雷焕的名气后,邀请雷焕与他同宿。

张华告诉雷焕,东吴还没被灭时,他看到天上斗星与牛星之间常有紫气,很多人认为这是象征东吴强大,不可征伐。但张华不认为是这么回事,一定另有蹊跷。果然,东吴被灭后,斗星与牛星之间的紫气反而更明显了。

张华与雷焕登楼观察天象,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雷焕说,他也观察很久了,那股紫气是异常之气。张华问是什么征兆,雷焕说是宝剑的精气。

张华说:“我还在少年时,算命的说,我年过60岁会位列‘三公\’,要佩带宝剑。现在看来,算命的还说得比较准。那么,宝剑在哪个地方呢?”

雷焕回答说:“在豫章郡丰城县(今江西丰城市)。”张华希望雷焕去做丰城的县令,暗中寻找宝剑,雷焕答应了。

雷焕到丰城后,经过一番察寻,把目标锁定在丰城县监狱的屋基下。他叫人挖开屋基,一直往下挖到4丈多(相当于至少12米深),挖到了一个石匣。

石匣里透出异常的光气。打开石匣,里面装着两把双剑,剑上都刻有字,一把叫龙泉,一把叫太阿(一说为干将、莫邪)。说来也怪,当晚,斗星与牛星之间的紫气就不见了。

雷焕用南昌西山北岩下的土擦拭二剑,剑发散出艳丽的光芒。又用大盆子盛满水,把剑放在盆上,看上去更是光芒炫目。

雷焕派人把干将剑和北岩土送给张华,把莫邪剑留下来自己佩带。

有人不解地问雷焕:“你挖到的是两把剑,只送一把剑给张华,瞒得过他啊?”

雷焕说:“要不了几年就要天下大乱了,张华也要在乱中遭遇祸害。这两把剑是灵异之物,最终会化为他物而去,不会永远被人佩带。”

张华收到干将剑后,给雷焕写信说:“与干将剑相配的莫邪剑,你怎么没有送来?这两把剑是天生神物,它们最终会会合的。”

张华认为,南昌北岩土不如华阴赤土,送给雷焕一斤华阴土。雷焕用华阴土擦拭莫邪剑,剑更光彩明亮了。

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被杀,干将剑不知去向。雷焕死后,莫邪剑传给儿子雷华。

一次,雷华佩带莫邪剑乘船行经延平县(今福建南平市东南)渡口时,莫邪剑突然自动地从腰间跳出落入水中,雷华连忙叫人下水去寻剑。

寻剑人下水后,四处都找不到莫邪剑,忽然看到两条长达数丈长的龙在水里盘绕,龙身上有花纹。

寻剑人赶紧浮出水面,告知所见景象。很快,水面上光彩照人,波浪大作,二龙腾空而起,莫邪剑就此消失。

雷华感慨地说:“先父的化为他物之说,张公的终将会合之论,今天算是都验证了。”

《晋书·张华列传》中这个关于雷焕的故事,带有神话传说般的色彩。这个故事也诞生了一些相关的典故,如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引用的就是干将和莫邪两把宝剑的典故。

雷焕得到两把剑后,只给了张华一把干将剑,自己留下莫邪剑,这个举动诞生了成语雷焕送剑,用来表示截留部分贵重物品的行为。两剑化为两龙,后世以贯斗双龙形容才能拔萃超群。

此外,雷焕还在丰城留下了不少遗迹。因丰城发现干将、莫邪宝剑,丰城又因此得名剑邑、剑城,历代文人多以“丰城剑”咏诗作文。

雷焕曾在丰城荣塘镇湖北村的小鄱湖中设立观星台,观星台址叫七星堆,至今尚存。

丰城还有剑匣亭遗迹。传说雷焕挖出装有宝剑的石匣后,剑匣被弃于丰城荣塘镇剑池旁的草丛中。

明嘉靖26年(1547),丰城县知县韩弼认为剑匣是宝物,把剑匣搬到县治学宫内,后来又建剑匣亭供藏剑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剑匣亭被毁。1982年,当地政府在沙湖公园重建剑匣亭(当时叫剑光亭,1989年更名为剑匣亭),把剑匣置于亭内,供市民观赏。

雷焕后裔分衍在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后来有一支迁到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一带),繁衍为名门望族,尊奉雷焕为开基始祖。

雷焕名气非常大,南方的江西、湖南、四川一带的雷姓世系,大都奉雷焕为始祖。

教育家雷次宗:

分科教学影响隋唐教育

豫章雷氏中,还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方志家、教育家、佛学家雷次宗。

雷次宗是豫章郡南昌县人,年少时进入庐山,师从著名佛学大师慧远大师,学习《三礼》《毛诗》等。雷次宗勤奋好学,成为兼通儒佛的学者。

官府多次慕名征召他去为官,他都推辞不就,决意隐居山林,逍遥自在。

雷次宗在庐山东林寺的东边开馆讲学,成为“东林十八贤”之一。

元嘉15年(438),宋文帝刘义隆征召雷次宗到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雷次宗只得前往。

宋文帝叫他在鸡笼山开馆讲课,把朝中大臣子弟都送去读书,其中包括后来的齐高帝萧道成。

这次开馆讲课,诞生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分科教学。

名士朱膺之、庾蔚之与雷次宗一起讲授儒学,丹阳尹何尚之讲授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讲授史学,司徒参军谢元讲授文学,4门课程同时建立并授课。

分科教学,对隋唐时专科教育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后代分科大学的开端。

宋文帝对雷次宗开馆讲学非常重视,“车驾数幸次宗学馆,资给甚丰。”宋文帝还授予雷次宗给事中的官职,雷次宗没有接受,后来还归庐山。

雷次宗从庐山回到南昌,又开馆授徒,仍然讲学不倦。空余时间,他撰写了《豫章古今记》一书,记载当时豫章郡的风俗民情,是南昌最早的志书。

元嘉25年(448),宋文帝再次强行征召已经63岁的雷次宗到京师,在钟山西岩下为他修筑招隐馆,叫他为皇太子和诸王讲授经学。

雷次宗为表明自己归隐的意志,每次去学馆讲课都不从官府经过,而是绕道走。同年,雷次宗在钟山无疾而终。

他的儿子雷肃之,深得雷次宗真传,官至豫章郡丞。

药物学家雷敩:

中国制剂学始祖

刘宋时的雷敩,是继黄帝大臣雷公后的又一个精通医术的雷姓药物学家。

雷敩的生平事迹都记载不详,他的名字最早出现在《隋书·经籍志》中。

雷敩流传给后世的是《雷公炮炙论》(一作《炮炙方》)3卷,原书已不存,但书中的大量内容被收进《证类本草》,如今有多种辑佚本刊世。

据传,雷敩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医书《素问》中记载中药佩兰有健脾、治头疼的功效,雷敩反复研究,发现佩兰的确有此功效。

雷敩还得出“雌者调气生血,雄者破血通积”的理论。“雄者破血通积”的意思是说,男性通过出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

《雷公炮炙论》署名为“雷公”,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是黄帝大臣雷公所作。直到现在,关于该书的问世时间及“雷公”其人,仍存在不同的意见,但一般倾向于是雷敩所著。

因为此书,雷敩被誉为中国制剂学的始祖。

《雷公炮炙论》是中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原载药物300种,每种药都讲述了药材的性状及与易混品种的区别要点,以别真伪优劣,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文献。

《雷公炮炙论》中,记载药物加工炮制的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药物加工与药物炮制两大部分。

《雷公炮炙论》不仅详细记载了加工的相关步骤,还对药物炮制分为水制、火制或水火共制等不同方式。

药物炮制方法有很多内容是非常科学的,如炮制剧毒药巴豆时,要“敲碎,以麻油并酒可煮巴豆子,研膏后用”。

经此法炮制,巴豆所含毒性蛋白质因受热而变性破坏,其有效成分巴豆油则溶解于麻油中,使用起来很是方便。这些经验历经上千年考验,直至今天仍在应用。

《雷公炮炙论》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制剂学专著常以“雷公”二字冠于书名之首,如《雷公炮制药性解》《新刊雷公炮制便览》等,反映了人们对雷氏制药法的重视与尊奉。

《雷公炮炙论》全面总结了刘宋政权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大总结,初步奠定了炮制学基础,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

刺史雷绍:

生性简朴又乐善好施

南北朝时的雷姓人,还出了一个政治家,北魏渭州刺史雷绍。

雷绍是代郡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人,9岁那年,父亲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雷绍身强体健,“有膂力,善骑射。”属于标准的武夫。

18岁时,雷绍在武川镇府做事。其间,他被派往北魏京城洛阳出差,见识了京城的大世界。

回来后,雷绍对同事感慨地说:“我们只知道在边城尚武备战,以此求富贵,却不知道文学才是人生的宝贝。一辈子不学文化,就像井底之蛙,能见到什么?”

雷绍回到家里,辞别母亲,外出求学。多年后,雷绍通过刻苦学习,精通《孝经》《论语》。

当看到“人行莫大于孝”一句时,幡然醒悟,丢下书本感叹说:“我离开母亲外出,没有尽到侍养职责,这不是为人子女的做法啊!”

雷绍立即返乡,种地养母。母亲去世后,雷绍伤心欲绝,形销骨立,大家都很敬佩他的孝行。

那时,孝行是一种美德,在没有科举考试出现前,是可以凭此做官的。这不,镇守武川的将军把他召去,做了镇佐。

后来,雷绍跟随名将贺拔岳四处征战,成为贺拔岳的长史。贺拔岳遇到大事,常常先征求雷绍的意见后再行事。

北魏权臣高欢起兵,贺拔岳不愿屈居高欢之下,雷绍劝说贺拔岳迎接孝武帝迁都到长安,以此讨伐其他军阀。贺拔岳表示同意。

但后来贺拔岳却听从了其他人的意见,想保住自己的领地,坐观天下成败。

雷绍的计策没被贺拔岳所用,请求到偏远的边境州县去建功立业。贺拔岳没同意,认为雷绍非常有才干,到边境去是大材小用,让雷绍做京兆太守,雷绍在任上“清平理物,甚得人和”。

一年后,贺拔岳被北魏将领侯莫陈悦杀害。

此前,贺拔岳与侯莫陈悦交往密切时,雷绍曾劝诫贺拔岳对侯莫陈悦保持戒心,贺拔岳不以为然。

雷绍赶赴贺拔岳的军队,与贺拔岳手下将领寇洛等人投靠宇文泰。

侯莫陈悦被平定后,雷绍因功被授职大都督、凉州(州治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刺史。他留下士兵,单身一人去凉州上任。

凉州刺史李叔仁不愿交权,雷绍只得打道回府。

永熙3年(534),雷绍被任命为渭州(州治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刺史,进爵昌国伯,后在任上去世。

雷绍一辈子好施舍,他的俸禄和得到的赏赐,都分给亲朋故友。结果,他死的那一天,亲朋故友中,没有一个人为他送终。

临终前,雷绍给儿子雷涣遗书说,按老家做法,下葬时要宰杀狗马,其实这么做对死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雷绍叫雷涣不要那么做,下葬时,给他穿平时穿的衣服即可,一切从简。

雷绍死后,灵柩被送到长安下葬,“天子素服临吊”,并追赠他为太尉,“赐东园秘器。”

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特别致谢:本期雷姓稿件的采访和资料,得到雷志祥、雷其武先生的大力支持。

新闻推荐

春节前夕,不少企业已经放假,但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却没闲着 园区企业节前忙“抢人”

新春走基层春节前后,梧州市各园区企业紧抓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积极宣传自身务工优惠政策和用工信息,向在梧务工人员发出“强力召唤”,希望挽留他们在家乡就业、创业。连日来,梧州高新区组...

苍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