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发展焕活力 千帆竞发大梧州
1949年11月25日,梧州解放。1950年1月1日,梧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梧州,全市人民在梧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自身实际与特点,描绘发展蓝图,朝着建设“大梧州”的发展规划奋发图强,着力建成现代化的大梧州。
而今,经过60多年的自强不息、科学发展,昔日的岭南古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巧抓机遇,经济提速,一跃成为西江黄金水道上向东开放的龙头城市和桂东南城镇群的核心城市,获得“中国最具开发潜力十佳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岭南古都,正风生水起,千帆竞发。
采写:本报记者 罗丽思
摄影:本报记者 麦朝枢
行政中心西移 拓展城市框架
今年已近七旬的吴华刚是一名退休教师,与家人在河东老城区住了几十年的他,与不少“老梧州”一样,在他们的印象中,过去人们口中的“梧州”,仅仅是指河东居民区这一片弹丸之地。“80年代以前,河西片区还是一片荒凉,放眼望去都是大大小小的鱼塘和菜地。因此,才有了‘宁要河东一张床,不要河西一套房\’的说法。”吴华刚回忆,当时的河东居住条件也谈不上好,老屋残旧,采光通风条件差,一家大小挤在只有10几平方米的屋里,仅放得下一张床和一两件小家具。“最为不便的是集体公共厨房,一层楼只有一个冲凉房和卫生间,由于住户众多,你只能提早等位冲凉。住在里面,讲话不能太大声,否则会吵到隔壁邻居。”想起以前居住的小屋,他感慨连连。
而这些留存在许多“老梧州”心目中的河东、河西印象,在梧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大梧州”的发展思路后迭代。
说到建设“大梧州”,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梧州人就曾提出这一发展规划。据《梧州年鉴2016》记载,民国34年 (1945年) 邱致中编制的《大梧州地方自治实验市建设计划草案》,提出把梧州建成“地方自治实验市”的规划设想,对城市规划、公共设施等各方面作了较为具体全面的设计。“但这一规划未能实现。”梧州市志办原主任陈金源介绍,半个世纪后,90年代初,梧州人第二次提出建设“大梧州”的规划。据记载,1992年,梧州市委提出“拓宽大通道,发展大市场,建设大梧州”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并制定了《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提出把梧州市区扩大到东西长25~26公里,南北宽20公里,人口规模到2010年达100万人。
在这一项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指导下,梧州的区域格局、城市风貌、经济建设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座昔日古老的商埠重新焕发了青春。
陈金源说,过去的梧州,从区域和人口上来说,只能算是“小梧州”。据记载,1950年,城郊区总面积仅为101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为1.8平方公里,全市年末总人口11165人。经过发展,至2015年,梧州总面积已达12588平方公里,全境东西距115公里,南北长196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800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市总人口343.92万。梧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梧州”。
在提出建设“大梧州”的发展思路后,1992年,梧州市实施行政中心西移战略,将梧州市河东区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移。1993年,市政府办公场所迁到河西,拉开了建设新兴片区的序幕,同时将市商业贸易区扩展到河西富民、步埠、大塘等区域。市中心建起国泰、太阳广场等多家大型综合商场,相继建立梧州两广商品交易批发市场等10多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十多个(条)商品批零专业商贸中心(街)。2005年,市委、市人大、市政协机关也从河东迁到河西办公,梧州市行政中心西移完成。
随着梧州城市发展的不断西进,如今的河西片区,已成为城市繁华的中心地带。昔日的厂房集中之地,逐渐化身为城市的行政中心、住宅和商业的聚集地,河西片区逐渐成为开发的热土。1996年,丰业房地产率先进驻河西片区,同一时段,蝶苑楼、华景楼、雅园楼等楼盘拔地而起。紧接着,中恒地产、粤成地产、天河地产等多个房地产开发商陆续打入该片区,开发兴建了一批批高层建筑和住宅小区,各项生活配套设施随之跟进,居民的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现在的河西片区,高楼林立,每个路段都有代表性楼盘,这是河西区发展最直接的表现。”灏景·玥城销售经理李雪莲表示。
伴随城市西进的发展,其居住人口也呈现不断上扬的趋势。河东片区地少人多、河西片区地广人稀的状态已成过去。
据记载,1992年,梧州东西两区城区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1.48%、32.14%,河东仅比河西多9.07个百分点,这恰是梧州市政治文化中心西移战略实施的结果。50至60年代,梧州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在3平方米以下。1993年,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14.63平方米,2002年为21.67平方米,至2005年,达28.9平方米。2016年,梧州市房地产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已达到869.4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26.2万平方米。在河东老城区住了几十年的吴华刚,也搬入了位于河西的新居,住在美观明亮的新房里,他不由得感叹:“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梧州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高兴地说,如今他的孩子已在红岭新区买了第二套新房,面积150多平方米,宽敞舒适,家人都能有自己的房间,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想不到城市拓展的速度如此之快,以前还只有河东与河西两个片区,现在城市空间增大了几倍,原本荒芜的红岭新区、苍海新区,都已是高楼林立,设施配套也完善了不少。”梧州城区的扩大,让吴华刚感到日子越过越好,他的话也道出了不少梧州人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的感慨。
不仅如此,近年来,梧州城市拓展步伐进一步延伸。展望如今的梧州,城市西面,红岭新区路网和公共设施持续完善和提升;城市南面,苍海新区拔地而起,显露山水景观、生态新城的格局和面貌;城市东面,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风生水起,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如今的梧州城市新版图呈现出西进、南拓、东向的发展格局。
根据最新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梧州市目前最主要的生活居住片区,新的河西区规划打造为以居住为主,集政治、文教、商贸服务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区,人口规模32万人,总用地面积1292.38公顷;红岭、龙新片区规划总用地面积684.64公顷,功能定位为商业金融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以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特色,以居住功能为主,区域空间结构为“一轴、两核、五片区”。
行政区划调整 辐射带动发展
B
回首过去,梧州只辖城郊区。进入20世纪80年代,梧州开始由“小”变“大”。1984年2月,苍梧县由梧州地区划拨梧州市管辖。1997年4月,梧州市增辖藤县、蒙山县,代管岑溪市,土地面积增至12588平方公里,人口增到275万人。2013年,梧州市对市辖区和苍梧县行政区划进行结构性调整,成立新的龙圩区,调整万秀区、苍梧县行政管辖范围,梧州主城区范围从西江北岸延伸到南岸,共辖3个市辖区和4个县(市),分别为万秀区、长洲区、龙圩区,以及苍梧县、藤县、蒙山县,代管岑溪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更好地优化了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也给梧州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变化。
谢强是一名中学教师,家住富民一路的他,每天要到龙圩上班,公交车成了他首选的交通出行方式。“我可以选择48、 49或302路,40分钟左右就能到学校。”随着龙圩和市区之间公交同城化不断完善,他感到公交出行越来越方便:“与过去相比,现在公交车的班次更密了,价钱也便宜了,末班车的时间也有所延长,确实方便了很多。”如今,龙圩区的人们到城区中心逛街吃饭购物已是生活日常。往来的频繁,使得梧州市民深深感受到同城化所带来的便利。
区划调整以后,梧州的发展空间拓展了,人口明显增加了,经济实力更强了,这是梧州市民感受到区划调整带来的最明显变化。“人口、土地,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市发改委副主任周雄认为,区划调整后,中心城区的面积与人口大大增加,经济增长的潜力与发展空间随之增强,不仅为中心城区今后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也增强了中心城区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为中心城区更好地带动各个县市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区划调整的变化,还体现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以城带乡能力的科学决策,更好地优化了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上。在2013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苍梧县县城迁至石桥镇。据了解,近期,苍梧新县城主干道一期、苍梧中学石桥校区一期、棚改安置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多个建设工程进度均取得较大进展。苍梧县委书记林树锋说,苍梧县未来会在更高的层面上谋划工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依托重点城镇建设,通过“一园多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着重打造苍梧工业园区旺甫、六堡、石桥、岭脚、京南五个产业集中区,以点带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龙圩区自2013年完成区划调整后,在经济发展上也频频奏响凯歌。今年7月26日,伟禄集团、金一集团、红星·美凯龙、龙湖国际商业城·南宁百货及其下属100多个项目集中在龙圩签约落户,总投资额约人民币80 亿元,涉及电子信息、黄金珠宝文化等产业。
突破工业短板 产业优化升级
C
作为广西老工业城市之一的梧州,1950年时全市共有工厂68家,工业总产值1148万元。1978年,梧州市仅有358间设备简陋的中小工业企业和手工作坊,工业总产值只有5.31亿元。“新中国成立后,梧州就靠‘几把大锤起家\’,用‘母鸡下蛋\’、‘大厂带出小厂\’的办法艰难发展。”曾担任梧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古国冠研究梧州经济发展多年,他回忆,尽管梧州名优产品不少,但经济规模小,实力单薄。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也普遍存在产品老化、设备陈旧、亏损严重等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改革的开展,梧州的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这一被动境况得到扭转,实现经济发展由“跟跑”向“领跑”转变。如今,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产业集聚、转型升级、两化融合,成为梧州市产业发展的关键词。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78.65亿元,财政收入123.74亿元,全市的经济正全力提档加速。
近日,在梧州市宏基不锈钢有限公司厂房内,钢管切割机正满负荷运转,带状不锈钢冷轧薄板送入切割机,条形钢管在另一端源源送出。经过抛光后钢管光亮洁白,工人们忙着打包产品,把一批不锈钢管材装上大货车运往外地市场销售。看着良好的销售势头,公司负责人黄国强言语间是对梧州市场前景的看好:“作为广西较早的工业基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梧州工业企业大都是零星分布且普遍规模较小,如今随着梧州市日渐形成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效应,企业自身也在生产工艺、终端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上下工夫,‘梧州制造\’更具竞争优势。”
依托“大梧州”发展战略,梧州在招商引资的舞台上也开始大展拳脚。199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进一步放宽政策,积极大胆利用外资,加快对外加工区建设,“筑巢引凤”发展“三资”企业。1993年,市政府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环境,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扩大引进外资规模。在这两年里,梧州共引进外资企业达313家,从此梧州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开始真正迈出大步,“三资”企业开始形成规模。1995年至1999年,累计利用外资2.71亿美元,年均增长7.8%。至2000年,梧州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已从过去出口农副土特产、畜禽粮油食品等数十种产品,逐步发展到出口轻工业品、工艺品、纺织品、化工医药、机电等400多种产品,出口地区扩大到中东、南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梧州市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928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83亿元,其中60%以上来自粤港澳地区。
不仅如此,梧州市还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解放时全市没有一个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为数不多的状态,到2015年底,梧州市已拥有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2家、产业工程院2家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自治区级技术企业中心2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2015年,全市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实现工业总产值96亿元,实现利税14亿元,从业人员10152人。
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梧州的经济一路昂首前行,这也让不少企业看好梧州的经济发展势头。“梧州地区毗邻珠三角,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发挥地理优势,进一步推进粤桂合作。”广西天睿精工精密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忠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带领地方产业往高端发展,对梧州实体经济发展将起到促进助推作用。
立足区域优势 愿景指日可待
D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梧州作为两广区域合作的中心和广西对外开放的前沿,正立足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实践探索新的发展。
“去年广佛肇高速通车了,等到这条新广梧高速接通梧州环城高速后,我今后来往梧州、广州两地就方便多了。”常年需到广州、佛山等地出差的梧州市民李元文告诉记者,以往去广州,一般要近4个小时的车程,比较疲累,所以当得知正在修建的市环城高速公路将与广佛肇高速公路连接,他十分期待:“这意味着车程将缩短一半,来往两地能更方便快捷了。”
记者了解到,作为梧州市高速公路网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市环城高速公路目前正全力提速建设,力争项目明年全线通车,这条带动全城的快速干线通道建成后,将强势拉开梧州城市空间拓展框架。
不仅如此,近日,梧州龙圩区苍海片区(西岸)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也获得批复实施,苍海西岸片区将规划功能定位为城市副中心区,规划区东起苍海湖、西至工业大道、南起苍郁高速公路、北至城东五路,总人口规模为7.6万人……在发展的浪潮中,梧州正不断拓展两广通道,进一步拓宽城市的综合格局。
再看今日的梧州,城市发展格局正进一步拉开。
近年,《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发布,提出至2030年,规划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0万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城市规划区范围将规划为北到思良江,南至大坡镇的寨村、新地镇的洞心,东与两广省界为限,西至白石河,包括万秀、长洲、龙圩,以及城东、龙湖、夏郢、塘步、大坡、新地、倒水、岭脚等镇的部分用地,用地面积共854.5平方公里。将梧州打造为西江上游经济带龙头,粤桂交通物流枢纽与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生态宜居岭南文化名城。
未来的“大梧州”,城市规模与格局蓝图呼之欲出,发展可期。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到2020年,梧州市要努力实现三个目标,包括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基本建成西江黄金水道上向东开放的龙头城市;实现基本建成布局优化、生态宜居的桂东南城镇群核心城市。
同时,梧州市对各县市今后的发展建设已进行了相关规划:支持苍梧县加快新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并完成整体搬迁;支持岑溪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建设,努力打造桂东南副中心城市;支持藤县撤县设市,打造产城融合和生态宜居的新兴城市,实现与市区同城化发展,形成沿江城镇发展带;支持蒙山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加快建设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市发改委副主任周雄对梧州未来发展满怀希望,他认为如今的梧州,中心城区发展潜力日益增强,将带动提高全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影响力,未来还将在经济增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强化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
新闻推荐
■脱贫攻坚进行时 整合资金建设产业带 苍梧县产业富民专项工作成效显现
本报讯(记者梁萍通讯员苏梦椿莫海群)今年以来,苍梧县在“产业富民”专项工作中,提出加快建设六堡茶产业带、东安江生态休闲产业带、沙头镇自治区级绿色生态循环示范区和抚河片特色养殖产业带等四条产...
苍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