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圩昔日的“高新工业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苍梧县城龙圩有一处地方曾被称为“高新工业区”。它坐落在百年老商埠龙圩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背靠气势恢宏的大王山,面向浩浩荡荡川流不息的西江河水,水陆交通极为方便。通过水运,以最低最便宜的运输价格将原材料运进来,再将产品运出去;通过陆路,以最快的速度将原材料运进来,将产品运到各地。它就是龙圩镇高冲街、新街工业企业密集区。它是全县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最多最密集的地方。
国营工业企业有联安陶瓷厂(后改为县陶瓷厂)和县联合加工厂。二轻集体工业企业有南方木器厂、竹器厂、五金厂、面条加工厂、衣夹厂、纸箱厂等六个企业,此外,还有一家龙圩镇办企业石灰厂。这么多的工厂企业云集在长约近一公里的两条街道,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要说在龙圩,就是在外地也是不多见的。
说起联安陶瓷厂和联合加工厂两家企业,在当时龙圩县城是很有名的。联安陶瓷厂是1952年公私合营时,苍梧县接收几家私营企业中较大的私营企业,后转为国有企业。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中期,这家厂发展很快,用很短时间迅速扩大厂房,面积比原来扩大2~3倍。这个厂的陶瓷当时很有名气、很畅销,成为上至贵县、桂平、平南、容县、北流、藤县及岑溪等,下至郁南、封开、德庆等地客商的抢手货。尤其是那些物美价廉,又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陶瓷,如煲、碗、盆、碟、缸等。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这个厂还生产各种精致优雅、款式新颖的花瓶工艺品,产品远销港澳。
另一家国营联合加工厂,则是由一家县供销社主办的蚕丝加工场而发展起来的。当时泗洲、长洲、夏郢等不少地方都种桑养蚕,各地供销部门收购上来的蚕茧要加工成蚕丝,而港澳一带亦急需蚕丝,于是县供销社便在龙圩招收会车蚕丝的熟练工,这些车蚕丝妇女大多来自三洲两岸的桑蚕产地。这个蚕丝加工场是1953年底筹建起来,到1955年,县供销社将蚕丝加工场搬到陶瓷厂往江边岸上成立县联合加工厂,收并了龙圩的黄氏私营饼铺,逐步将联合加工厂建设成为有蚕丝加工、饼食糕点类加工、蔬菜加工、酱油加工、蜜饯类加工、腐竹加工、干货加工的加工厂。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时,这个厂加工的蜜枣、荔枝干被指定选运到北京。自此这个厂的蜜枣、荔枝干、冬瓜糖、莲藕糖等蜜饯类走向全国,尤其是蜜枣成了“皇帝女”,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前来采购蜜枣。
据《苍梧县志》记载,1957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13家,职工人数242人。而据一些老同志回忆,仅上述这两家老厂的工人人数便不下150人。可见,这两家国营大厂能顶全县国营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
在这个“高新工业区”内,二轻集体企业有六家,分别为南方木器厂、木器厂、面条加工厂、五金厂、衣夹厂、纸箱厂。这几家二轻企业各有特色、各有精品,产品既有外贸出口,也有内地销售,产品常常供不应求。其集体所有制工业总值占了全县的大半壁江山。
此外,在高冲街还有一家龙圩镇办的石灰厂。
每天早上7时起至中午11时30分,下午1点30分至5点30分,龙圩高冲街、新街满街都行走着步履匆匆、疾步行走、抢速度争时间、身穿各种工作服的企业工人们,这成为当时龙圩其他地方难以看到的亮丽风景。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龙圩昔日的“高新工业区”消失了,而规模更大、技术含量更高的现代化的名符其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含金量极高的工业园区正为拉动龙圩经济的提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林道宽)
新闻推荐
成年组围棋赛紧张进行中。本报记者麦朝枢摄9月26日上午8时30分,梧州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成年组围棋项目开赛,这也是本届市运会最后一大比赛项目。比赛首日,来自万秀区、苍梧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