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乡村“三大亮点”凸显 ——梧州市乡村建设活动工作探索与思考

梧州日报 2016-11-23 23:36 大字

自开展“生态乡村”活动以来,梧州市立足本土,整合资源,注重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以推进“三化”建设、利用生态优势、示范引领带动等有效的举措推进生态乡村建设,亮点凸显,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全面完成“三化”专项目标任务,2015年度“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绩效考评指标中在全区14个地市中排名第二;共有30个村庄获得2015年度“绿色村屯”的荣誉称号;蒙山县通过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验收等多项工作获全区、全国的奖励。

扎实推进“三化”改善民生。期间,梧州市大力推进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的“三化”建设,全面巩固提升工作成果。一是村屯绿化方面。以实现乡村普遍增绿、绿化美化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目标,以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增绿为重点,因地制宜,营造护村林、护路林为主,并利用农户庭院发展“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等,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水平,全市完成自治区级村屯绿化示范村屯项目568个和市级示范项目一批,种植绿树超过300万株。二是饮水净化方面。以实现乡村生活用水提质增效、村屯自来水普及率明显提升、饮水安全得到保障等为目标,建立健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机制,加强水产畜牧养殖污染治理,全面保障了群众饮用水安全卫生,如全市完成农村人饮工程项目超过140个,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323个。三是道路硬化方面。实现乡村道路基础设施普遍改善,深入推进通建制村水泥路建设、村际联网道路、通自然村(组)道路建设、组内道路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道路交通,方便群众出行。期间,交通、扶贫部门铺设的硬化道路总里程达超过350公里,住建部门铺设的硬化村屯道路超过140条。

注重生态资源有机结合。梧州市充分挖掘本土的生态、人文、产业等资源,紧扣发展大局,突出“以美促增”,生态经济带来绿色效益。一是注重把农业新开发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产业资源+多元发展”模式,推行种养结合、立体套种的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特色有品牌的农业支柱产业,着力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如岑溪市诚谏镇、蒙山县西河镇、万秀区夏郢镇等地的生态蔬菜基地种植的蔬菜远销港澳,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注重把乡土文化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历史文化+乡土文化”模式,如藤县天平镇新马村是明朝名将袁崇焕的故里,投资建成历史人物事迹陈列馆等,把其打造成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基地;长洲区以“下俚文化”为主线,统筹推进泗洲岛“一江一岸两岛”开发建设,定位发展“生态、养生、乐园”,吸引了众多游客。三是注重把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乡村景色+农旅结合”模式,依托优越的乡村生态资源,发展景区依托型、现代农业型、家庭农场型等乡村旅游项目,如岑溪市南渡镇吉太社区三江口自然村,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把富于特色的建筑风貌和良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村民、游客相得益,乡村建设品位不断提高。

示范引领实现增绿增收。梧州市通过“打点、连线、拓面”创新模式,示范引领,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增绿、增收。一是打造示范点。7个县(市、区)结合实际,分别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对村庄进行风貌改造,建设休闲场所和运动场所,如利用乡土树种、岭南特色水果树种和花卉对村庄增绿和美化,利用混凝土、卵石、青石板、旧青砖为主要材料硬化屯内道路,建设卫生公厕等一系列措施,集中力量打造了300多个示范典型村屯,有效地促进周边村屯环境整体提升。二是贯穿生态线。借助了公路、铁路“两线”建设路网两侧生态乡村重点区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农耕文化项目,通过持续推进沿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进循环高效、绿色环保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对沿线村庄进行风貌改造,对村庄全面增绿、美化,壮大发展特色产业。三是拓宽辐射面。规划多片区特色乡镇发展,包括蒙山县长坪瑶族乡,岑溪市筋竹镇、南渡镇,苍梧县六堡镇、木双镇和藤县象棋镇道家村石表山旅游风景区,打造成以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农家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通过示范拓宽辐射面,示范引领,点面结合,加快了全市生态乡村建设步伐。

(廖冰 颜桂海)

新闻推荐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长洲区人民法院变卖公告

经拍卖公司对梧州市吉塘路6号A、B幢二层商铺(建筑面积1463.74平方米)进行了3次拍卖流拍,因申请,本院定与2016年11月24日上午9时,在本院执行局对该商铺依法进行公开变卖,具体事项如下:一、标的物(商铺)变卖...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