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借力双联奔富路 ——记武威市发展设施农牧业标兵村凉州区古城镇上河村

甘肃经济日报 2015-04-21 22:35 大字

本报记者 赵勇忠通讯员彭红山

今年3月29日,随着占地1550亩、总投资586万元的武威市凉州区古城镇日光温室红提葡萄产业示范园区集中开工建设,标志着该镇日光温室红提葡萄种植产业向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之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是什么激发了古城镇群众搭建红提葡萄棚的热情?是什么撬动了该镇红提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故事还得从武威市发展设施农牧业标兵村古城镇上河村讲起。

上河村是古城镇最南边的一个冷凉山区村,全村361户1517人,人均耕地仅1.21亩。受自然条件限制,以前这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过去,我们村主要靠种植小麦等传统作物,除春种秋收外,年轻人基本上都去外面打工补贴家用。”村主任王忠告诉记者,2009年,市、区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日光温室产业,镇上组织农户外出观摩学习,算账对比,大力宣传搭建日光温室的优惠政策,积极发动发展愿望强烈的30多户群众搭建了日光温室,种植红提葡萄。

“镇上多次为我们请来林技专家,全程教给我们红提葡萄种植技术,次年10月份,我的一棚葡萄就卖了一万多元。”尝到了甜头的张生柏说,他现在是村里的农民技术员,他的目标是让全村乃至全镇家家户户建起葡萄棚。

自2012年双联行动开展后,依托水源便利、土地肥沃、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自然优势,古城镇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在上河村张生柏等种植能手的带动下,看到日光温室红提葡萄良好经济效益的群众,纷纷打消疑虑,通过扶贫项目推动和“双联”、“双业”贷款支持,整村推进红提葡萄规模化发展。至目前,全村累计发展红提葡萄棚达到252座510亩,辐射带动全镇建设日光温室红提葡萄棚550座1104亩。

红提葡萄棚如雨后春笋般越建越多,对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行标准化种植技术就成了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市、区双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镇上调动联村单位、乡镇、农民群众等各方面力量,通过外聘专家技术服务队、农民技术员服务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会、包片包棚技术指导、种植能手评选等活动,建立起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服务体系。”古城镇林果站站长董炯说。

古城镇是武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伟的双联联系乡镇,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市、区37个涉农部门、双联单位对该镇红提葡萄产业在基础建设、技术服务、金融信贷、基层党建等发展上给予大力支持,以上河村为代表的“凉州红提葡萄”专业村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全镇将建成日光温室红提葡萄产业园区19个,计划通过五年努力,全镇日光温室红提葡萄栽植规模达到5000座10000亩,全镇2065户贫困户户均搭建一座,棚均收入突破2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把古城打造成祁连山冰川雪水浇灌的万亩日光温室有机红提葡萄种植基地。”古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唐文说。

借力双联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上河村积极按照武威市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以“企业+基地+合作社 +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红提葡萄产业专业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红提葡萄品牌认证工作,提高市场知名度。以红提葡萄为主的采摘品尝、观光休闲、农家体验等旅游产业在该村悄然兴起。“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我们的葡萄将贴上自己的标签,走出国门,远销海外。”村主任王忠信心满怀地说。

走进村民赵恒的温室里,把红提葡萄树像孩子一样侍弄的他,看着一株株长出新芽的葡萄苗,禁不住露出舒心的笑脸。上河村群众正在“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新路上越走越稳。

新闻推荐

最是那一片雪域高原的税务蓝 ——记天祝县国税局华藏寺分局局长张忠文

蔺斌巍峨的玛雅雪山哦是圣洁的雪域高原散落的珍珠展翅高悬的雄鹰哦掠过阿尼万智神山头顶的故乡丰满的青青草原哦喂养着一片干净的蓝天日子里的奶酪飘香经卷里写着前世今生……这首传唱千年的藏族...

武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