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华盛村里的大学生“羊倌”

甘肃日报 2013-02-25 23:32 大字

本报记者 曹义成

如今,在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华盛村,人们说起“80后”大学生冯廷熙都会竖起大拇指。今年28岁的冯廷熙不仅把自己的牧业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两年来已经出栏牛羊万余只,而且还带领村里的乡亲们搞养殖,一起致富奔小康。

新春时节,记者慕名来到冯廷熙的养殖基地,车还未停,远远地就看见十余座养殖暖棚在清晨的阳光下泛着银光。暖棚内,冯廷熙正和工人们一起给羊喂青贮玉米秸秆。

“节前大部分牛羊都出栏了,现在还有1800只羊和500多头牛。”冯廷熙笑呵呵地介绍,“去年育了三茬1万只羊,都销往新疆了,牛是秋天才进的棚。”

说起两年多的养羊经历,冯廷熙告诉记者,2010年春节刚过,他辞去稳定的工作,打算回家养羊。当时父亲冯春文坚决反对他回家养羊,“那年3月底,看着父亲的冷脸,我还是坚持回到了村里。”

批地、贷款,加上当地政府和信用联社大力支持,6个月后,1500平方米的养殖场在村口的一块河滩地上建好了,首批700只羊进了暖棚,冯廷熙正式开始他的“羊倌”生涯。

可是,难题随之出现了。对冯廷熙来说,铡草,运饲料,铲羊粪都没问题。可羊羔得了病怎么办,饲料怎么喂……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冯廷熙,从没接触过这些知识。

于是,冯廷熙开始向镇上的养殖技术员虚心请教,“每天早晨6时,我便根据技术员开出的‘处方\’,给700只羊配好一天的‘营养餐\’。”冯廷熙说,他还会时不时请来技术员和村里的养殖能手,帮他分析羊只的生长情况。同时,还通过书本、网络,为自己“充电”。

3个月后,700只羊个个膘肥体壮,瘦了一大圈的冯廷熙却乐开了怀:“价格卖得好着哩!”

同时,冯廷熙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养羊“经验”:“羊舍进口处消毒地毯24小时要保湿,羔羊要时常喂些健胃驱虫药,购进羔羊要打好时间差,根据市场变化做好‘低吸高抛\’……”

随着羔羊一茬接着一茬出栏,冯春文也终于体会到儿子想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于是,全家人开始齐心协力扩大养殖规模,2012年8月,又建起了一座暖棚养牛场,500头牛也进了棚。

在冯廷熙的带动、帮助下,华盛村几乎家家搞养殖,全村养殖规模年年上台阶,华盛村产的羊肉还进入了大超市。同时,羊粪、牛粪入地,还带动了村里绿色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形成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今年,我计划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有了合作社,不仅可以低价团购饲料、羔羊,降低养殖成本,还可以规范养殖技术标准,打造‘华盛羊肉\’品牌。”采访结束时,冯廷熙拉着记者的手,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武威为农民工追薪7000余万元

本报武威讯(记者曹义成通讯员马丽)今年春节,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凉州区新华乡农民丘德云顺利领到了工资,不仅给家里置办了年货,还存了1.5万元。据了解,春节前后,武威市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民工追缴拖欠工资716...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