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农民变市民 村庄变社区
本报记者 左玉丽
马顺龙 党 慧
“从前环境脏乱差,下起雨来真是泥里爬;如今高楼四处起,建成的花园小区人人夸;今天我们住上楼,满心里高兴地乐开了花……”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蔡庄农民老年艺术团的这个凉州方言表演唱,夸的是凉州区的新型农村社区。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凉州区采访。但见金色大道及主要道路沿线,到处是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这些都是农村新型社区。”凉州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袁文盛告诉记者,“今年,全区同时开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23个,农民将一步到位住进楼房,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届时,乡村变城镇,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城乡真正融合,共同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通过小村并大村、大村扩容和空心村治理,进行资源整合而建设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相配套的现代化农民居住区。
2012年起,凉州区紧紧围绕《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的目标,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金色大道及主要道路沿线、集镇和中心村,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为重点,全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区计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4个,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规模在3000人以上。
高坝镇碌碡村是武威市第一座日光温室的诞生地,正在建设中的碌碡村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住宅楼48幢,入住农户1650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大幅度节约土地。”高坝镇副镇长徐国俊说。据他介绍,高坝镇共有耕地3300亩,全镇人都搬到这里以后,可节约耕地800亩。旧的宅基地将腾出来复垦。“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为土地开发、产业发展储备了土地。”徐国俊说。
“凉州区目前农村住宅建设占地户均按1.5亩计算,18.6万户共27.9万亩,以节地50%的保守匡算,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可节地13.85万亩。”袁文盛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9月13日,记者在高坝镇巧遇十三里村村民陈佰元乔迁新居。走进陈佰元的新家,116.8平方米的房子宽敞明亮,洁白的墙面,不锈钢推拉式窗户,崭新的木质地板,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我们七八十年代建土坯房;九十年代建砖混结构;2000年后,一砖到顶;现在,一步到位。一代人可以节省20万元-30万元的建房款。”陈佰元欣喜地告诉记者:“儿子快要成家了,娃娃们结婚就能住进这么好的楼房,50年内不用再新建房子了。”
陈佰元的新居在十三里村民乐苑小区,“这个小区规划27幢楼,十三里村所有936户村民都将住到这里,充分享受公共资源。目前,小区一期6幢204户正在入住。”村支书陈佰龙自豪地说。他指着小区的不同方位,一边向记者介绍,这里是广场,那里是社区服务中心,还有卫生所、幼儿园、超市、老年照料中心等,“我们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养老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陈佰龙说。
万户农民上高楼,宽宽的水泥路修到村头,汩汩的自来水流上灶台……乡下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如今正在凉州区变为现实。据了解,有关部门正积极探索研究制定社区管理、就业、低保、养老、户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破除体制障碍和约束,引导农民自觉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让农民真正过上好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武威讯 (通讯员上官毅)武威市凉州区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努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去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87亿元,占全区...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