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中国高端葡萄酒的希望
国内葡萄酒专家学者纵论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
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人民富裕、文化繁荣、政策支持。现在适逢盛世,葡萄酒产业正处于难得的黄金发展期。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把葡萄酒产业作为甘肃省结构调整、富民兴陇、特色优势、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引强入甘、开发开放、自主创新”的总体思路,成立了葡萄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行业协会、研发中心、质检中心,而且制订的葡萄酒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即将出台,并准备建立葡萄酒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多方努力,力争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举办葡萄美酒节和葡萄酒产业发展论坛,就是为了研究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多出金点子。我们更希望国内外企业家和有识之士,把握住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的后发优势,加强合作开发,到这里来建酒庄、建企业,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全力支持。
今天,我们不仅要传承河西走廊葡萄美酒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更要创造河西走廊葡萄酒更加辉煌的明天!
——摘自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葡萄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刘永富在中国·河西走廊第二届有机葡萄美酒节开幕式上的致辞
姜新宇
8月1日,以“相约河西走廊,醉美葡萄酒乡”为主题的中国·河西走廊第二届有机葡萄美酒节如期举行。在2011年中国·河西走廊第一届有机葡萄美酒节成功举办后,经过短短一年时间,这项盛会在筹办方面,无论是葡萄酒生产商、经销商的参与度,还是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都有显著提升,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如今,将河西走廊发展成高端有机葡萄酒产区已成为甘肃乃至国内外葡萄酒业的共识。河西走廊的葡萄美酒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机会,又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呢?
在由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协会和《华夏酒报》共同主办的“河西走廊新发现”葡萄酒产业发展论坛上,众多专家以“河西走廊新发现”为主题,深入剖析了甘肃葡萄酒的优质基因,拓展了甘肃葡萄酒的发展思路,为甘肃葡萄酒走出甘肃,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助力。
抓住机遇,种好葡萄
在“河西走廊新发现”葡萄酒产业论坛上,著名葡萄酒专家沈忠勋发表了自己对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看法。他认为:“尽管甘肃省葡萄酒生产企业非常努力,但与欧洲、澳大利亚、美国等盛产葡萄酒的地区相比,我们的葡萄园建设、葡萄酒文化普及水平还有待提高,最根本的是葡萄酒文化及理念存在差异。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稳步发展的根本措施不是决胜终端,而是要实实在在做好开端,把葡萄种好。”
沈忠勋介绍说:“近30年来,中国葡萄酒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产葡萄酒大幅度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市场日益理性。从1980年到2011年,我国的葡萄酒产量从7.8万千升增至114.7万千升,增加了近15倍。其中,从2000年至2009年这十年的年均增长幅度超过18%。”
沈忠勋估算,以2008年数据为基数,按照12%的增长率,到2020年,国内葡萄酒年产量将达到272万千升,进口量将达到110万千升,合计382万千升,人均消费量将超过2升。
“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河西走廊等新兴产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对于这一点,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已达成共识。从大趋势上看,这将极大地促进河西走廊地区葡萄酒产业发展,河西走廊应当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做强葡萄酒产业。”沈忠勋强调。
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地区,之所以能够有望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产区,其根本因素是这一地区能够出产世界一流品质的酿酒葡萄,所以在众多专家眼中,把控种植环节、保证生产优质葡萄是河西地区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基石。国家葡萄酒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园艺学会与葡萄酒分会执行理事王振平认为:“在整个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最复杂的是种葡萄而不是酿酒。”王振平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沈忠勋的认同。他表示,种植户和企业应该一体化,企业可以为农民提供优质的苗木、科学的种植方法等,让利于农民,这样农民才能越做越好。
“河西走廊种植葡萄的某些自然条件比宁夏还要好一些,而优质原料是葡萄酒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沈忠勋说。
市场推广以文化为先导
“葡萄酒的文化宣传是市场推广的先导。”沈忠勋认为,20多年来,河西走廊地区的葡萄酒文化依然停留在“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一诗句上,没有被深度挖掘。“河西走廊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将航天旅游、风景旅游、葡萄酒旅游和高品位葡萄酒产品体验等资源有机整合,打造成‘中国沙漠·戈壁葡萄酒生态文化游长廊\’,这样不仅可以繁荣甘肃省的旅游业,还可以提升甘肃葡萄酒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葡萄酒生产者一定要尊重消费者。沈忠勋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葡萄酒生产者给产品起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好名字,这是必须的,可是,现在很多本土企业热衷于起洋派名字或土洋结合的名字。消费者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用西洋文化为葡萄酒起名怎能和消费者产生共鸣?又怎能让消费者认同产品?这是葡萄酒企业文化突围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葡萄酒生产商期盼公平竞争、诚信第一的市场环境,同时,每个生产商、经销商也有义务共建理性化的葡萄酒市场秩序。
生产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葡萄酒生产者酿造的葡萄酒不仅是在追求利润,更重要的是体现生产者的人格、尊严、信念以及价值,经销商也要有这样的共识。因为,我们生产销售的不仅仅是葡萄酒,更是在为人们提供健康,营造时尚,创造美丽。
酿造品牌的“独特之处”
甘肃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产业,是近二十年的事。那么,什么是河西走廊的葡萄酒品牌文化?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还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或者,是从西方文明移植而来的葡萄酒文化?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着盘根错节的答案。
“河西走廊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葡萄酒的发祥地之一,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市场销售有机结合,塑造河西走廊葡萄酒特有的品牌个性是当前甘肃葡萄酒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知名葡萄酒营销专家唐文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自张骞出使西域后,葡萄酒文化就在我国开始发展,历史上我国留下了众多关于葡萄酒的优美诗篇。
唐文龙认为,中国几千年的葡萄酒文化是中国葡萄酒最具魅力的地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葡萄酒行业在文化普及行销时却言必称法国,使消费者形成了“法国葡萄酒是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的惯性思维。
世界上每一个葡萄酒大国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如法国以酒庄酒享誉世界,德国以干白驰名天下。“传统文化将使葡萄酒拥有自己的个性,一旦葡萄酒拥有了自己的独特个性,也预示着葡萄酒将在葡萄酒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在这种形式下,河西走廊葡萄酒的个性需要去创造,而不是依靠引进、模仿经验来获得的。”唐文龙表示,古老漫长的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也被誉为“世界文化的大运河”,甘肃葡萄酒行业需弘扬本土葡萄酒文化,只有本土葡萄酒文化的发展与丰富,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甘肃葡萄酒的市场竞争力。
“本土差异化优势是本土品牌文化的支撑点。”也就是说,葡萄酒产品会带有浓厚的原产地地域特点与个性。一旦葡萄酒拥有了自己的独特个性,也预示着河西走廊葡萄酒将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十大酿酒葡萄产区,要实现各个产区的鲜明品牌个性,让市场上的消费者品尝具有‘河西特色\’或是‘有机特色\’的葡萄酒产品。”唐文龙说,作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地区,河西走廊的个性化元素可谓是琳琅满目,例如民风民俗、文学艺术、山水景观、园林建筑、工艺美术、语言文字等独具历史人文特色的元素,都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来加以应用和发挥,将它们应用到品牌诉求、产品包装设计等环节,用河西走廊文化的个性化元素与葡萄酒产品相结合,向市场推出其葡萄酒品牌的“个性”。
专家认为,葡萄酒文化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在西方,葡萄酒本身就是文化,甚至酒瓶、酒具都有讲究。
“对甘肃来说,如何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国际社会接轨,也是个课题。目前在甘肃,品鉴葡萄酒的文化氛围可能还没有培育起来。但是再过三年、五年、十年,懂葡萄酒的人会越来越多。市场发育完全后,一定需要有文化内涵的葡萄酒。提升葡萄酒本身的文化内涵,将会是未来的大方向。”
如果将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作为“产区品牌”,将调酒工艺发展成为“酿酒师品牌”,整合企业独特品牌资源进行营销沟通,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那么在整体上形成葡萄酒的“河西走廊品牌个性”也就不遥远了。
当然,葡萄酒“河西走廊品牌个性”组合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
唐文龙认为,这个过程需要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和营销等环节的价值创造者共同寻求本企业、本产区的差异化资源,进行开发研究,将这些具有“个性化”特质融入酿酒葡萄种植、葡萄加工、调酒工艺以及营销沟通等一体化的企业经营环境中来。
河西走廊,葡萄酒的希望
“2005年以前,国人消费的葡萄酒基本都是国货,而2005年之后,国人饮用的高端葡萄酒主要以进口为主,但业内预计在2020年以后,我国消费者将重投国产葡萄酒怀抱,国产高端葡萄酒将逐步与洋品牌比肩而行。”在“河西走廊新发现”葡萄酒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副局长、广东省酒类检测中心主任、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理事长朱思旭表达了自己对葡萄酒发展趋势的看法。
对于“中国制造”的未来,朱思旭认为:“中国葡萄酒的希望在哪里?就在我们的河西走廊,在我们中国最有希望生产出好葡萄酒的地方。”有专家分析,放眼全国,我国的东南、西南地区并不适合种植酿酒葡萄。综合当前国内各个葡萄酒产区来看,现已初具规模的主要有河北昌黎和山东烟台两个产区,但是这两个产区的酿酒葡萄品质不及西北地区。目前,西北地区只有宁夏贺兰山一带和甘肃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产业已经成形,而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虽然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但是其葡萄酒种植及酿酒工业尚未真正起步,形成产业集群的难度较大。
朱思旭说,综合来看,中国高端葡萄酒的发展要看西北地区,而西北地区高端葡萄酒的发展要看河西走廊,大自然让河西走廊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这对种植优质酿酒葡萄而言,却是天赋异禀,有着东南发达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葡萄酒是一个特别依赖原材料的行业,河西走廊优质的原材料,必将引领该产区在高端葡萄酒市场突围,成为国内最著名的高端葡萄酒产区,成为东方的波尔多。
“自2006年以来,进口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冲击日益明显,并连续多年保持15%—20%的增长,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前沿消费市场甚至达到30%以上的增长速度。”朱思旭分析说。据中国海关和中国酒业协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国产葡萄酒的产量为50.1万千升,进口葡萄酒达到17.02万千升,这意味着,我国葡萄酒的进口量已经占国产葡萄酒产量的34%,占据市场份额的25%。
“我认为,在2020年前后,中国将成为亚洲甚至世界葡萄酒中心。”朱思旭认为,国产葡萄酒理应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中国的消费水平正逐步提高,尤其是中产阶层已在沿海地区形成,例如,广东省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有足够的葡萄酒消费能力。其次,80后的年轻一代已经形成了饮用葡萄酒的文化潮流,当然人民币升值、关税下调等诸多因素,以及整个大环境都为中国成为亚洲葡萄酒中心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朱思旭分析说,在此基础上,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产葡萄酒的走向,啤酒行业就是很好的参照。“在30年前,中国啤酒的产量和消费量极其有限,今天我们已经稳居世界第一的宝座。而从消费习惯的演变来看,消费者最初对啤酒的风味口感是抵触的,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从种种迹象来看,国产葡萄酒在2012年或将由战略收缩转入“反攻”阶段,在葡萄酒消费一线市场上与进口品牌全面抗衡,也唯有通过这样的“正面对话”,国产葡萄酒才能在国际化大潮中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葡萄酒业要与旅游产业互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现在,催人而起的不是军令,而是葡萄酒旅游。中国葡萄酒业正在全面振兴,葡萄酒综合消费市场业已成熟。”在 “河西走廊新发现”葡萄酒产业发展论坛上,《地产商学院》杂志主编、重庆永尚锐歆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陇商联合会执行会长、重庆市甘肃商会会长石永泉表示,河西走廊通过旅游业来加快葡萄酒业的战略调整与升级,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转型,振兴葡萄酒旅游,正当其时。
石永泉说,作为传统的旅游目的地,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业如何与河西有机葡萄酒产业实现无缝对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生产,还要以产业为基础,旅游链条为导向,多端口发展。如何突破传统产品销售的概念和模式,与旅游产业、旅游地产有机结合,给葡萄酒业增加旅游文化内涵、生态内涵和创意内涵。”
“将葡萄酒生产基地延伸为地域旅游目的地,对各地的旅游资源实行整体包装、整体宣传,纳入到旅游线之中。”石永泉对葡萄酒业与旅游产业如何互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河西走廊葡萄酒系列品牌在全国的营销推广应该和旅游业实行捆绑营销。旅游和文化先行,打上鲜明的文化烙印。石永泉说,积极联合参加旅游、酒类等行业展会,“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使葡萄酒成为旅游产品,使旅游变成为葡萄酒营销的平台,打破行业局限。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发展葡萄酒旅游的设想,但是成效甚微,根本原因是当时葡萄酒业的市场、投资条件还不成熟,葡萄酒旅游业停留在概念分析的阶段。石永泉认为,目前,葡萄酒旅游业振兴的市场、投资条件都已经成熟。
近年来,葡萄酒业投资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热钱和民间资本,截至目前,葡萄酒产业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品牌突出,资金充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葡萄酒产业万事俱备,只欠“旅游”。
针对当前葡萄酒业的发展状况,石永泉说,要鼓励全国的葡萄酒机构和葡萄酒爱好者到河西走廊地区旅游,建设规模适度的葡萄酒庄园,将葡萄酒庄建设与文化旅游、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的葡萄酒成为全国葡萄酒机构的储藏基地。
事实也是如此,发展葡萄酒旅游,并非倡导一般意义的休闲观光,也非单纯的品酒度假休闲。石永泉认为,葡萄酒旅游的发展归宿是推动产地制造业转型与升级,产地政府的着力重心,必须是通过旅游推动第二产业向先进制造业积极升级。
目前,甘肃河西走廊又进一步形成了葡萄酒产业长廊,并打造了武威莫高、武威威龙、张掖祁连、张掖国风、嘉峪关紫轩、敦煌莫高窟为主的葡萄酒生产基地,逐渐发展成为集参观、展览、旅游、品鉴、窖藏、体验为一体的高标准、多功能、艺术化、国际化酒庄。
沈忠勋也表示,鉴于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结合国内外发展葡萄酒旅游业的经验,建议将河西走廊打造为“中国沙漠、戈壁葡萄酒生态文化游长廊”,而且面向全球葡萄酒产业,面向国际旅游,将甘肃省航天旅游、风景旅游、葡萄酒旅游和高品位葡萄酒产品体验等资源有机整合,互相融合,互为支撑,提升甘肃省葡萄酒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化是葡萄酒发展的根基
“如果说其他工业产品的高附加值主要体现在其科技含量上的话,那么对葡萄酒来说,它的高附加价值还体现在文化含量上。”葡萄酒专栏作家、资深葡萄酒摄影师姚汩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推崇的世界名庄酒,除了自身的高品质外,其积淀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灿烂文化也提高了它的附加价值。所以,国产葡萄酒一定要重视葡萄酒文化。发展葡萄酒产业,如果不重视发掘、保护、弘扬葡萄酒文化,这个产业就没有生命力。
“发展葡萄酒文化的重要一点,是让葡萄酒文化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姚汩表示,在国外著名葡萄酒产区,每个角落、每个空间都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葡萄酒文化,这种文化氛围可以促进葡萄种植和酿造、葡萄酒消费,以及葡萄酒相关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
越来越多的国内葡萄酒企业感受到了酒庄在葡萄酒文化推广中的价值。“酒庄是集葡萄种植、酿造、销售、观光旅游和文化推广的一个复合体,通过酒庄这种消费者可以体验和感受的形式,将文化和产品一起推广、培育和发展,对于普及中国葡萄酒文化、提升国产葡萄酒的美誉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姚汩建议,国内葡萄酒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可以采用“文化先行”的方式,比如,法国波尔多地区在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前,用了相当大的气力推广波尔多的葡萄酒文化,时机成熟后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使波尔多葡萄酒的销售额得到了快速增长。
“其实,拉菲等国际知名葡萄酒品牌赢得市场的关键,不在于大规模生产和统一的标准,而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姚汩表示,“说白了,拉菲、拉图、玛歌等五大名庄卖的不是工业化、现代化,而是文化。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葡萄酒企业所先天欠缺的。”
“茅台、五粮液等白酒企业,卖的也是文化,但是,茅台、五粮液很难把其白酒文化嫁接到葡萄酒产品上,因此,大量白酒企业纷纷试水葡萄酒业,无非是利用已有渠道和品牌,来个一菜多吃而已,很难再造出一个葡萄酒行业中的茅台和五粮液。”
葡萄酒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高端文化,葡萄酒与文化的关系是永远割舍不断的,“河西走廊”从名字到整个宣传的过程和整体经营策划,都在着力强调河西走廊特色。
姚汩强调说,越有民族特色的东西越是世界的。有了特色,还是要通过各种传媒手段,通过现代的营销策略,把特色推广出去。
“葡萄酒的文化和其地域性分不开,葡萄酒的特色就是葡萄园的特色。世界上每一种葡萄酒都是在强调本土特色、民族文化,其实强调了民族性,就是强调了国际性。”目前,还有相当多的消费者连葡萄酒的基本常识都不懂得,这对于推广中国葡萄酒文化来说,是障碍更是机遇。当中国葡萄酒文化广泛普及之日,就是中国葡萄酒业快速发展之时。
“葡萄酒,是上千年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是逐步发展的,而葡萄酒行业的金字塔在文化,这是需要长期沉淀和积累的,比拼的不仅是种植规模和生产线。如果真的有志于葡萄酒产业,那么就应该要做好几代人为之奉献的准备。”姚汩表示。
新闻推荐
蔡旗断面过水量比上年同期增加八千多万立方米 本报民勤讯 (记者马顺龙)据省水文水资源局蔡旗水文监测站监测,至9月2日,蔡旗断面过水总量已达到28245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8469万立方米,提前超额完成...
武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