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民行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甘肃治沙造林和沙产业发展调查(上)

甘肃经济日报 2016-06-15 23:48 大字

干涸沙化半个多世纪的民勤县青土湖重现碧波。(资料图资料图)

本报记者庄俊康赵勇忠

武威市地处西北荒漠区典型地段,北部位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武威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六年完成治沙造林96万亩,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防沙治沙造林新途径。

湖区人工梭梭成林

甘肃生态治理看民勤,民勤生态治理看湖区。

民勤湖区位于石羊河流域最下游,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汇处,共有红沙梁、西渠、东湖、收成4个乡(镇)、85个村、6.8万人,曾经一度沙进人退,家园失守。5月18日,出民勤县城前往青土湖方向,沿途公路两侧绿树成荫,田地里遍地白色地膜,油葵等节水作物已经生根发芽,把大地染成了绿色。

沿民左公路前行一个多小时后,眼前出现了一片水域,波光粼粼望不到边,郁郁葱葱的芦苇露出水面一米多高,不时有水鸟在上空盘旋飞舞。这就是曾经干枯了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如今又现碧波。

青土湖曾是石羊河的尾闾湖,明清时期有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但至1959年完全干涸。水干风起,流沙肆虐,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两大沙漠在这里呈合围之势。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正式批复实施,民勤县加快实施压沙造林等生态治理工程。2010年,红崖山水库首次向青土湖下泄生态用水。去年,下泄生态水量2833万方,青土湖水面达到22平方公里,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连续6年成了约106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各类水鸟、野生动物在此生息繁衍。

再往前行,便是民勤县治沙造林的主战场,昔日人工压的麦草沙障难觅其踪,展现在眼前的是一颗颗顽强生长的梭梭,有的2米多高,已经形成了林地。

民勤县林业局林业工程师张世虎介绍说,2010年以来,民勤在青土湖区域完成压沙造林5万亩,累计围栏封育12万亩,青土湖区域沙化得到初步治理。

青土湖生态好转是甘肃省生态治理见效的一个缩影,如今生态好了,沙尘暴天气也减少了。

甘肃沙尘暴主要发生地在河西地区,民勤是甘肃省境内沙尘暴中心之一。

据国家气象资料记载:1981年到2010年,民勤县区域性沙尘暴年平均次数为17.9次。2011年至2015年,分别为1、0、1、1、1次,沙尘暴范围小、时间短,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的,沙尘暴日数显著减少。

常年生活在湖区的民勤县西渠镇制产村村民何德荣感受到的不仅是沙尘暴天气减少了,如今在湖区劳作,脸和嘴唇也没有以前那么干了,这充分说明湖区生态在好转。

干部义务压沙是“必修课”

“以前我们到河西旅游,看到沙漠感觉很奇特”。武威市绿化委副主任马晓伟是部队转业干部,在武威从事林业工作以后,才真正感受到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他体会最深的是,在风沙口治沙的时候,肉眼就能观察到大风推动沙漠向前移动的速度。

武威地处西北荒漠区典型地段,在地理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最前沿,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现有沙漠和荒漠化面积331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6%以上。危害严重的风沙口286个,风沙线长654公里。沿风沙线流动的沙丘活动强烈,每年以3—4米的速度向绿洲逼进。

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指出,如果不加快推进压沙造林工作,两大沙漠汇合,将严重威胁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导致整个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崩溃,不仅影响当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对河西走廊乃至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2010年11月,武威市委通过了《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议》,提出着力加快防沙治沙步伐,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封沙禁牧力度,构筑甘肃、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围绕以上目标,近年来,武威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干部义务压沙制度,建立完善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模式,统筹推进。

凉州区地处腾格里沙漠西南缘,风沙线长约98公里,沙丘每年以3—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不断侵蚀绿洲,土地沙漠化严重。红水河沿线成了武威市机关干部义务压沙造林的主战场。

站在红水河东岸武威市机关干部义务治沙造林基地观景台上登高远望,大片草方格如渔网般缚在沙丘上,延伸向远方。

在武威,治沙造林已经成为广大干部每年的“必修课”,人人都会治沙造林这门技术。

马晓伟也很快学会了压沙造林技术。每年秋天在沙丘上开槽,然后将麦草压到开好的槽里埋好,形成网格一样的沙障,第二年春季在这些草方格里种上梭梭、沙拐枣、花棒等沙生植物,几年后就成林了。

每年春秋两季,武威市都广泛动员、组织机关干部和广大群众在风沙沿线开展大规模的压沙造林活动。

武威市市长李明生介绍说,武威把干部职工参与治沙造林作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坚持机关干部职工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开展大规模的秋冬季压沙造林。2010年以来,每年完成治沙造林15万亩以上,其中,机关干部压沙造林近4万亩,六年完成治沙造林96万亩,成为治沙造林的主力军。

探索科技治沙新模式

人工治沙造林每亩地需要三四个劳动力,比较费功费力。如今,世界首台压沙车在武威研制了出来。

5月17日,记者慕名前往研制单位——甘肃建投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与生物治沙实验基地。一台红色的大型压沙车在作业,车轮驶过,两排麦草沙障便被植入沙漠里。

据了解,这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将玉米秆、稻草、麦秸等压进沙地里完成草方格的铺设。草沙障人工6人每天铺设600平方米,固沙车配置3人每天可铺设40000平方米。

甘肃建投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牛向辉说,用固沙车治沙施工质量高,留存时间长,铺设的麦草方格可存3至5年。同时,立体固沙车铺设的草方格能够更有效地增加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减风力、阻止流沙移动并截留雨水。

就在压沙车旁边,一座工程与生物治沙实验基地也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荒漠植物科研、教学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荒漠植物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特性观察、测定及探索经济利用途径等活动的实验研究场所。

不仅是甘肃建投,武威市在积极调动荣华、鑫淼等市内大型企业治理沙漠、发展沙产业、带动扶贫开发的同时,汉能集团承诺将投入10亿元资助民勤县防沙治沙工作;引入亿利资源集团,5年内由亿利资源集团投资150亿元,实施生态修复造林绿化300万亩、沙漠生态光伏光热发电1600兆瓦等项目,推进沙漠生态治理。

治沙造林中,武威市积极推广运用“麦草沙障+梭梭”治沙技术模式,防沙治沙由过去的护柴湾、插风墙、打土墙等向科技治沙、生物治沙转变,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防沙治沙造林新途径。2010—2015年,全市以防沙治沙为重点完成人工造林270万亩,是2009年前总量的83.6%,造林绿化每年都上一个大台阶。

火荣贵说,甘肃内蒙古省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是生态立市重要内容,当年规划、当年建设,修建治沙道路512公里,已完成压沙10万亩,造林近20万亩,建设黑果枸杞示范点6个。实现了治沙理念从由近及远的治标措施到由远及近的治本策略的新转化,阻断沙源向绿洲蔓延。

新闻推荐

建成小康社会让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十八大代表、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深入乡村宣传十八大精神侧记

11月20日至27日,十八大代表、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轻车简从,深入古浪、凉州、民勤、天祝等县区乡村,走村入户宣讲十八大精神,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共同商讨加快武威建成全面小...

民勤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民勤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