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上规模 科技增效益 龙头带基地 武威推进设施农牧业发展助农增收
产业上规模 科技增效益 龙头带基地
武威推进设施农牧业发展助农增收
本报武威讯(记者马顺龙)2010年以来,武威市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着力培育壮大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以红枣、酿造葡萄、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竭力把武威建设成节水高效现代农业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安居乐业。
2012年12月30日,武威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议作出《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决议》,提出到2016年全市设施农牧业达到70万亩,特色林果业达到150万亩,实现户均2亩棚、人均1亩经济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比2010年增长1.2倍的目标。为加快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持续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委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把主体生产模式发展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上下联动、强力推进主体生产模式发展的良好工作机制。2015年,全市新建设施农牧业6.37万亩,累计建成面积达到8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8.52万亩,养殖暖棚66.52万亩,户均达到2.5亩。其中“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设施农牧业67.82万亩,是2010年底前建成总量17.22万亩的4倍,年均新增13.56万亩。
在设施养殖业发展中,武威市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要求,着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2015年,全市新建规模养殖场280个,累计达到3145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0.43万户,累计达到13.88万户,人工种草面积达到73万亩。
为延伸产业链条,武威市大力引进培育畜禽、瓜菜等农产品储藏加工企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以荣华绿洲、古浪绿洲生态移民扶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民勤中天、凉州黑牛等为龙头的现代畜牧业产业链,以诚坤蔬菜、新鲜蔬菜、发放蔬菜、古浪华伟等公司为龙头的设施蔬菜产业链,以及液体经济产业链、马铃薯产业链、中药材产业链等,现代农业产业链经济已显雏形。制定推行了31项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44个,正式授予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标牌63块,备案出口品种30多种。
民勤县率先实施主体生产模式,按照“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制定了调结构、促增收的一系列规划措施,出台日光温室和草畜产业建设、特色林果业扶持办法,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形式,对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示范点建设、水电路“三通”、附属设施配套、实施良种工程、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抢抓惠农贷款政策机遇,累计发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贷款41.05亿元,惠及2.5万农户。至2015年底,民勤县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3万亩,日光温室棚均产值达2.6万元,棚均纯收入2.21万元,农民人均来自日光温室产业的收入达2024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24%。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500.24万头(只),落实县级出口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7个,乡级出口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8个,认定畜牧业家庭农场50家。累计发展特色林果47.12万亩,人均达到2.01亩;2015年全县特色林果挂果面积26.97万亩,总产量2.76万吨,总产值达1.87亿元。据统计,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主体生产模式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凉州区加快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设施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至2015年底,全区累计建成40.4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0.23万亩,养殖暖棚30.25万亩,户均2.38亩。设施瓜菜总产量达61.4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27.5万吨,设施农牧业总产值达54亿元,农民来自设施农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54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凉州区已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和肉羊产业强县、北方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5年,武威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01亿元,较上年增长6.0%,较“十一五”末增长64.6%,年均递增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01元,较上年增长11.6%,较“十一五”末增长96.4%,年均递增14.9%。
武威市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业发展升级、农民较快增收、农村和谐稳定,走出了一条高效节水、符合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十三五”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民勤县大滩乡农民技术员查看人参果生长情况民勤县大滩乡农民技术员在日光温室里查看人参果生长情况。本报记者马顺龙
民勤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民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