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岁月痕迹 弘扬历史文化 芜湖“非遗”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芜湖古城”2019致敬芜湖品牌系列报道

大江晚报 2019-11-20 14:44 大字

在漫长的岁月中,芜湖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财富,既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夜游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更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一直以来,芜湖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

丰富文化底蕴铸就非遗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彰显,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安徽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72项(子项目88项)、省级非遗项目478项。

近年来,芜湖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颁布实施芜湖市首部地方法规《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2项、省级22项、市级以上6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2人、省级27人、市级以上68人,全省首批非遗传习基地2处,全省非遗传习所1处,先后举办了铁画艺术作品展、梨簧戏、目连戏等巡展演出活动百余场。

芜湖的“非遗”如此辉煌,芜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历史上的芜湖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滨江通海,交通便捷。两宋期间,芜湖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被誉为“长江巨埠、皖江中坚”,成为当时沿江的一座名城。从明代开始,芜湖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到了清代,芜申运河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芜湖也成为全国着名的四大米市之首。1876年的“烟台条约”将芜湖辟为通商口岸,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使芜湖成为长江通商巨埠。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刺激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

历史上勤劳智慧的芜湖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芜湖传统手工技艺就是植根于发达的冶炼业、手工业。宋代著名词人黄山谷曾赞美芜湖高超的铁冶技艺“古剑摩空宇,寒光启太阿”。发达的冶炼业和高超的锻技,为驰名中外的“芜湖铁画”、“芜湖三刀”(剪刀、菜刀、剃刀)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商贸,使芜湖自然形成了皖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芜湖留下足迹。历代民间艺人也从四面八方云集芜湖,各展技艺,为芜湖积淀了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

传统技艺传承非遗文明

在人民大会堂招待厅的门外,屹立着一幅巨型铁画《迎客松》。画中的迎客松枝干弯曲,酷似张开手臂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铁画的落款上没有工匠的名字,只留下了“芜湖铁画”4个字。2006年5月20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芜湖市的杨光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铁画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融为一体,"以铁代墨,以锤代笔"。其风格刚劲挺秀、朴实雅健、黑白相间、虚实相生、神似国画。

2011年,无为鱼灯凭借独特的造型和舞蹈表现形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5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无为县的任俊堂凭借传统民俗舞蹈技艺——无为鱼灯,成为芜湖市唯一入选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鱼灯又被称作“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素有“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的美誉。

而作为皖东门户,安徽双核城市,芜湖创造了铁画锻制技艺、无为剔墨纱灯技艺、无为板鸭、芜湖石刻画、芜湖传统女红制作技艺、章氏剪纸等悠久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传统技艺,让非遗文明得到传承。现在的芜湖人也在积极探讨如何更好的让非遗文明得以更加繁荣。

芜湖古城,聚江城“非遗”文化

作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经济重镇,芜湖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曾经是闻名中外的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技艺,包括上文所述芜湖铁画、梨簧戏、芜湖三刀以及无为鱼灯等,而芜湖古城作为城市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传承并发扬芜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使命。

据芜湖古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古城将引入芜湖乃至安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褚金霞老师已择址古城创立铁画工作室,其他包括寿记糕点、芜湖县木榨油工艺、耿福兴及四季春传统小吃等省、市级非遗项目已陆续在古城落户。除固定店铺形式外,未来古城还将举办各类非遗相关活动,让梨簧戏、舞龙灯、庙会、帮腔花鼓戏等“非遗艺术”再现古城,丰富古城文化旅游产品,为芜湖非遗项目搭建对外展示的窗口与文化交流平台,从而让芜湖非遗走向安徽,走向全国。

本报记者 汤荣讯实习生 陈彤

新闻推荐

快乐双十一 2019年全国老年人健步走大联动安徽省主会场活动芜湖开幕

11月11日,2019年全国老年人健步走大联动安徽省主会场活动在芜湖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来自芜湖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各会员单位...

无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为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