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记无为县肖尚浩等三位劳模事迹

芜湖日报 2019-09-11 03:24 大字

凭着无限地热忱、勤劳与敬业,用生命的力量,用无休的努力,谱写了一曲敬业奉献的赞歌。他们就是安徽省劳动模范肖尚浩、芜湖市劳动模范季红霞、无为县劳动模范沈怀玉。

他是生产一线的“最美工匠”

肖尚浩,安徽华能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中压交联电缆生产主机手、高级技师。2017年4月,他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作为产业工人的代表,2018年他又光荣当选为省总工会十四届委员会委员。

在生产一线工作多年,担任机台主机手的他掌握了阻燃聚乙烯、交联聚乙烯、聚氯乙烯、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辐照交联聚烯烃、聚氨酯、氟塑料等多种电缆材料的挤出工艺。挤塑工作中他注重每个生产环节的控制,在产品质量、材料消耗、设备维护保养等方面表现突出,做到了产品质量高、材料消耗少、设备保养好、设备利用效率高。在一线,他积极学习电缆相关标准,编制了13份电缆工艺规范、13份设计规范,修订了10多份企业标准。生产经验有机地融入到工艺规范中,所编的工艺规范指导性强,生产的电缆广泛应用于发电、钢铁、石油平台、国防等场所,年生产产值达2亿元。在完成日常工艺文件编制、审核等工作后,他对生产现场进行了大量的工艺指导、验证等工作,有力保障了众多军用及民用特种电缆的质量,成为员工及销售员心中的质量守护神。他擅长高柔软电缆的设计及生产过程控制,对所设计的特种电缆,从选材、工艺结构设计、生产过程工艺控制、模具设计等方面精益求精,做到了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耐用。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活动,多年来先后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技能竞赛中获得“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积极传授技艺,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培养了20多名优秀操作能手,让一名又一名徒弟变成了师傅。肖尚浩同志爱岗敬业、敢于担当,勤奋耕耘、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闪现着亮点,成为全县的“最美工匠”。

她是扶贫战线的一个标兵

芜湖市劳动模范季红霞有一个梦想:就是力所能及地带动乡里乡亲共同走向致富路。 2007年怀揣梦想的她辞去了在杭州一家外企的优越工作,返回家乡昆山乡创办了无为县三公山特种养殖场,开始了她的追梦之旅。

2008年春天,野鸡也开始产蛋了,她非常喜悦。眼看投入很快就有回报了,为了降低成本,她买了台孵化器自己孵化,孵化率达到了79%,一般野鸡孵化率达75%左右已经很不错了。雪化冰消,季红霞的养殖事业重新焕发了活力,年养殖野猪300余头,2013年注册成立了无为县三官山养殖专业合作社。

季红霞同志是怀着对贫困人口的深厚感情投入到扶贫解困工作中去的。带着这种感情,使她产生了扶贫解困工作的源源动力。她想把她这几年积累的经验用来帮助村里贫困户,几年来她共帮助15户贫困户走上了养殖致富之路。有的贫困户对养殖野猪、野鸡技术不精,她主动技术服务。贫困户王来所养殖2头猪,季红霞用挫折中积累的扎实的养殖技术,提供技术指导。为解决技术、销售问题,她为养殖户和当地贫困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统一购销,让养殖户没有后顾之忧。

她在自己的养殖场解决了21户贫困户就业,年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贫困户王永长一条胳膊残疾,干事不方便;一个孩子也是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家里主要靠低保以及零散收入维持,十分困难。季红霞看到他家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心灵被震撼了,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主动要求王永长到自己的养殖场做零工,年收入3000元。

她经常帮助贫困户,每到逢年过节,她总是心里想着没有脱贫的贫困户。她每年总是慰问贫困户,送去节日的温暖。贫困户李大山总是她牵挂的对象。一看到季红霞,他总是高兴说道:“红霞就是我的亲闺女!”

多年来,季红霞与贫困户广交朋友,建立了“血肉”、“鱼水”关系。她的真情深深触动了昆山镇三公村的贫困户。贫困户有话愿跟她讲,有困难愿找她帮忙,都把她当成贴心的“娘家人”。这种真情,是最动人心弦的。

他是一位默默无闻馆长

一身深蓝的老旧工作服,一双褪色的老式黄皮鞋。花白的头发下,瘦削的面容略带疲倦,微红的眼睛里布满岁月的沧桑和学识的厚重。脊背微弯,说话声音温和而谦逊。几次走访,沈怀玉或是在古籍室里埋头工作,或是帮助来宗谱陈列室的人们翻找资料。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形象,县劳动模范沈怀玉身体力行“扮演”了二十四年。

“沈馆长有自己的办公室,干净亮堂,但他基本不过去,一般都在这味道很重的古籍室工作。”去年刚考进来的陈丽丽是沈怀玉目前唯一的帮手。在她眼里,馆长没架子,是个学者型的长者。由于县图书馆古籍曾使用剧毒农药“六六六”粉来防虫,古籍室味道很是刺鼻,每次上班,沈怀玉都会吩咐徒弟戴好口罩,工作一会就出去转转。而自己却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因常年在有毒环境下工作,沈怀玉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嗅觉损伤,胃、心血管病,颈腰椎不适,头发过早花白。“每次一上班,他就在这,下班了,也是最后才走。周末也是在这忙活。”由于担心馆长的身体,同事总忍不住多说几句。而沈怀玉总笑说,和故纸堆呆久了,扎书堆的“毛病”怕是戒不了了。

沈怀玉的“毛病”,早在小时便已有症结。沈怀玉幼时丧父。11岁家里遭受火灾,片瓦不存。母亲一人坚强扛起生活的重担。虽然只字不识,但母亲常常教育他“有字的纸不能乱扔,一定要珍惜”,让年幼的沈怀玉早早地认识到了书籍的重要性。那时候的沈母为了养育几个孩子,总是起早贪黑,归来时后背常常结满盐霜。当得知五年级的他需要一本字典时,沈母想办法找到了村里一位有旧字典的人家,并以市场价买回。可这一买,却让原就贫苦不堪的一家人连续一个月滴油未进,四处借粮度日。母亲的爱和隐忍,让沈怀玉更加刻苦勤勉,爱书如命。1991年毕业后,沈怀玉来到无为县图书馆工作,从此与古籍结缘。馆藏古籍线装书达3万8千册。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疏于管理,当年的旧馆条件甚为恶劣——每逢雨天,库房便会滴答漏水,墙上也渗水上霉,不时有石灰块脱落掉下;馆内书籍存放散乱,纸积尘覆,无人问津;更为艰难的是,很多书籍附有大量的“六六六”粉。面对眼前的一切,沈怀玉没有多言,无惧冷暖,不理艰难。这一伴,便是20多个春秋。

恶劣的环境下,沈怀玉并没有抱怨。无论藏馆新旧,沈怀玉对古籍的热忱还是一如往常。目前,他是全省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古籍专业管理人员之一。他料理古籍,也在古籍中汲取营养。2005年起,他参加了多项国家和省市古籍等相关课题研究,参与复审和整理地方志,编著《米芾与无为》等多部优秀书作。平日里,沈怀玉以身垂范,并带动了一批无为人来研习古籍。“板凳要坐十年冷,古籍研究不易。而这个社会,愿意在浮躁的氛围中独善其身,甘于寂寞,是不可多得的。沈先生做到了,二十年来也未曾变过。”

二十年不问荣华,甘当孺子牛、问路石。沈怀玉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标杆,也谱写了一首劳动人民爱岗敬业的光荣赞歌。

(无为县总工会李光明)

新闻推荐

集体提案让无为村村都有了法律顾问

8月底,无为县司法局印发《关于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方案》,给全县275个行政村和社区配备法律顾问,实现法律服务在农村...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