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 剔墨纱灯技艺 非遗传承地 无为县

芜湖日报 2019-02-16 01:00 大字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篾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后来北宋书画师蔡竹田、许石隐、卞自环等友谊结社,研习画艺,对“彩灯”传统工艺革故鼎新,经多次反复实验,最终摒弃了色纸,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作画,并独创“剔墨”技法,初现剔墨纱灯雏形。历经数百年发展,代代相传,至清嘉庆年间无为剔墨纱灯工艺已相当成熟,鼎盛时无为城有民间纱灯作坊30多家。1894年,光绪皇帝为慈禧太后操办60寿辰,曾特派统领官专程到无为征选剔墨纱灯。慈禧太后“万寿庆典”时,宫殿内外处处纱灯高悬,观赏者无不称奇,被誉为“宫灯”,自此无为剔墨纱灯名声大振。民国以后因连年战乱和灾荒,无为纱灯制造渐趋衰败,工艺几乎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间艺术,寻访到健在的民间工匠,成立了无为纱灯厂,组织恢复了纱灯生产,其产品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会中争得了很高的荣誉,并作为名特产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无为剔墨纱灯形状一般为六角形和四方形。用紫檀、红木、槠树、红椿等坚硬木材作框架,灯架外缘上雕立体龙头凤身,中配卷草图形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造型别致。绘画时,先用勾线笔蘸墨在绢纱框上面勾出图画轮廓,把轮廓以外空出部分用淡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再将预留作画的图画均匀涂上透明鱼胶,晾干后,遂在胶面勾线、着色、晕染,以工笔绘制。内容常选取人物、花鸟、飞禽、走兽、山水或神话传奇故事。由于无为剔墨纱灯用上等木材做原料,集精致木工、雕工、漆工、画工工艺为一体,无论哪道工序均为手工操作,尤其是画工部分,更是师傅凭多年的经验传授徒弟,无固定模式,无文字记载,全凭传承人心领神会。其绢纱质薄,墨彩淋漓,所绘物像层次分明、形神兼备,当夜晚点明灯烛后通体透亮,更为光彩夺目。随着烛光摇曳,画面物像仿佛悬浮于纱面而独立存在,艺术效果极佳,令人叹为观止。纱灯的样式有悬吊式、壁挂式、台式、落地式。纱灯用榫槽连接,可自如拆卸,便于收藏和携带。

清末明初流传《安徽八宝歌》:“纱灯笼皓魂,宣纸载烟云。徽墨文房宝,潜簟凝寒冰。折扇青阳好,巢鱼席上珍。怀榴镶醉玉,祁茶天下闻。”第一宝说的便是无为剔墨纱灯。如今无为剔墨纱灯已开发出近百个品种,畅销国内外,并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外友人。选自 《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新闻推荐

看望驻村干部

近日,芜湖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褚云凤一行赴无为县泉塘镇青龙村,开展扶贫调研慰问活动。褚云凤亲切慰问了驻村干部张国槐、...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