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公祠:亭亭风月下,千古忆襄阳

大江晚报 2019-02-12 01:36 大字

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县城内西北隅。为宋米芾于崇宁三年(1104)任无为知军时所建,已近千年。

宝晋斋,斋之得名于米芾崇尚晋人书法,曾藏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墨迹,自题于书斋。他斋前掘池建亭,据《宋史》载:米芾公余之暇,辄于亭内作书画,恶蛙声鼓噪,乃写一“止”字于纸上包一方砚,投入池中,蛙声立止。次日,池水亦变黑色,此池为“墨池”,亭曰“投砚亭”,于是留下了“投砚止蛙”的传说和“墨池”、“投砚亭”之胜迹。嘉庆《无为州志·艺文志》有诗:

谁凿方池廨宇西,南宫墨潘若神栖。

临湖胜迹前贤似,洗砚遗规到处携。

鱼戏争告应不谬,蛙鸣禁约岂无稽。

监观聊当贪泉饮,一勺常清共品题。

墨池之北有一尊周身多孔、形同人立、老态端庄的石丈,又名拜石。据《宋史·本传》记载:“米元章守濡须时,闻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遂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为罪,坐是罢。”相传怪石形如丈人,身躯有八尺多高,米芾每日政事之前,袍笏拜石一次,从不间断,与石称兄道弟,日久成癖。当时人给他一个绰号叫“米颠”,故而留下了“米颠拜石”的典故。《无为州志·艺文志》云:

拜石成遗事,山高与水长。亭亭风月下,千古忆襄阳。

生无孤洁痴,再拜亦徒劳。但得南宫意,何须定折腰。

吁嗟米老去,寂寞少知音。不敢效袍笏,恐悲石丈心。

一拜留芳踪,盛名天下传。殷勤问石丈,谁继米家颠。

原斋毁于兵火,明万历二年和清乾隆元年两次重修。乾隆37年县守张公侨摹陈洪绶所画拜石图刻于碑,39年县守张琨玉始建拜石轩、书画舫和香月亭。清咸丰元年再毁于兵火。光绪丁丑知县王峻重修,建米公祠三楹,门居中,于池中左右盖耳房三间,外侧缭以土垣并间以竹篱,环池循势垒假山,并搜集米公遗刻“墨池”、“画菜”二碑和其他石刻移入祠内。现存米公祠,于2002年-2005年间重修,其建筑主要依据乾隆《无为州志》记载的米公祠图考予以修复,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60平方米,恢复了米公祠、宝晋斋、聚山阁、竹深处、杏花泉井、投砚亭、墨池、拜石、碑廊等重要历史遗迹。目前,围绕米公祠的扩建工程正在进行,将实施迁出图书馆、新建宝晋斋碑林等项目。

米公祠及所藏碑帖石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堪称古代书法艺术宝库。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初名黻,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世居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故又称“米襄阳”。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亦称“米南宫”。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书法史上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北宋崇宁三年米芾任无为知军,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米芾逝世后,无为人在米公军邸的旧址上建米公祠。2010年11月在米公祠修复基础上,建米芾纪念馆。

米芾在无为军任上曾写《芜湖县学记碑》,刻于芜湖学宫,至今犹在耳。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选自《芜湖史话》

新闻推荐

人社部 公布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

本报讯1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19年第一批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信息。这批名单包括北京雷森建筑劳务有限...

无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为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