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湾路上的笑声

芜湖日报 2018-12-05 01:18 大字

□ 本报记者刘卫国

初冬的暖阳将一缕阳光洒在无为县泉塘镇青龙村陶湾路上,给这个贫困村新建的水泥路增添了几分光影的色彩。养殖户老沙像往常一样守候在道路旁10亩蟹塘边,望着爬上浮岛“晒爪”的螃蟹,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以前,没有修建水泥路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对我们养殖户来说,维护、喂养、销售都很困难,现在路修好了,我们打心底里高兴。尤其是方便了村里上学的孩子。每到放学时,这一路上都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虽然老沙是外来承包蟹塘养殖户,但他的话却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陶湾路全长1.3公里,是市县重点扶贫项目“畅通工程”在青龙村修建的13条道路8.4公里中最长的一条。当地村民将其称为“陶湾大道”,是想告诉人们,他们脱贫致富指日可待,奔小康的路变宽了、变通畅了。村干部告诉记者,泉塘镇青龙村有935户3500多人,三年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125户415人,村民对修路的渴望可想而知。2017年4月,当扶贫工作队驻村开始,围绕“路”的扶贫脱贫工作也由此展开。他们积极向市县申报“畅通工程”和农田改造项目,得到了有力支持。在2016年已经修建4.17公里的基础上,去年再次修建了2.27公里,今年修建的8.4公里道路于国庆节前完工。加上农田改造修建的2条水泥路和5条砂石路,村里的道路基本改造完成。村村都通水泥路,而且道路修到家门口,这无疑给有着养蟹历史的村民带来了“福音”。正是在这基础上,扶贫工作的“心路”也由此悄悄拉开序幕。去年5月,扶贫工作队接到群众反映,再经过认真细致调查后,决定收回村里400亩的水面,引起了全体村民的关注,经过长达半年法律的较量,村里终于收回了鱼塘,并开始公开拍租,集体账簿上首次不再出现“红字”。扶贫工作队公平公正的形象植入了村民的心里,让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和力量。

一边修道路,一边疏心路。扶贫工作队在两手抓的同时,认识到青龙村要摆脱贫穷,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发挥自身优势,激发起贫困户内生动力,让他们不再等靠要,而是以自己勤奋的双手开辟一条自强不息的脱贫之路。为此,他们走村串户了解贫困户情况,制定出因地制宜的措施,多方施力,在养殖大户的示范作用带领下,依托该村水系优势,大力发展以螃蟹为主的水产养殖产业,推广蟹苗本地化、虾蟹混养、微孔增氧等养殖技术,扶贫工作队还邀请技术专家上门指导,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为贫困户产业脱贫、技术脱贫创造有利条件,让“螃蟹难养活”成为过去。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国槐告诉记者,今年村里还深挖了三口鱼塘;郑仍玉家庭农场带动了21户贫困家庭就业;争取“产业奖补”48户5.8万元,大大推动了产业扶贫工作。日前,青龙村被省农业委员会授予2017年度“全省产业扶贫十大示范村”荣誉称号,不仅是对该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贫困户顽强拼搏的褒奖。

走在青龙村新修的水泥路上,望着两旁村民用竹竿标志的蟹塘,让我们感慨万千。为了两条主干道的路灯,扶贫工作队利用广泛的社会关系,动员企业家认领了123根;为了全村的电灯能够亮起来,扶贫工作队争取扶贫项目,进行改造电网,让14个台区全部达标;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一个不能少”进入课堂,给上小学的家庭补助2000元、初中全免、高中补助3000元、大学补助4000元。张国槐告诉记者,目前村级经济有了明显提高,去年纯收入达10.59万元,今年村集体纯收入可达到16.8万元。前不久,青龙村还被省评为“一村一品示范村”,群众的收入有了明显改善,在脱贫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闻推荐

无证驾驶套牌车拒不承认 证据完整难逃被惩处

本报讯家住无为县严桥镇沈斌行政村的杨某,无证驾驶套牌车,以为在偏僻路段驾驶无人发现,开车时还故意遮挡面部,即使落网后仍拒...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