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绘制黄汰脱贫蓝图 带领村民幸福“转身”

芜湖日报 2017-11-30 01:05 大字

□本报记者 卫晗慧

半年前,当组织上派陈太华担任驻村扶贫队长,这名有着28年军龄的老兵没有一句推辞,拎着行李来到了无为县无城镇黄汰村。6个多月以来,陈太华带着扶贫工作队踏踏实实搞发展,真心实意解难题,精心绘制着一张乡村脱贫致富的发展蓝图。

扶贫济困无小事

真情践诺暖民心

“为贫困户做事不能糊弄,能解决的困难坚决不要拖。”陈太华用实际行动向村两委干部、扶贫工作队和黄汰村64户贫困户作了郑重的承诺。

多年前,五保户黄启玉与他人做生意时曾发生过经济纠纷,对方一直欠他5000元未还。了解情况后,陈太华多次前往债务人居住地肥东县法院寻求帮助,最终说服债务人偿还了所欠款项。无心的一句牢骚话竟让这笔陈年旧账失而复得,黄启玉对这位城里来的干部打心眼里敬佩。

在一次走访时,陈太华发现五保户齐发木家的饭桌破损严重,摇摇晃晃。他当即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让工作队为老人买了一张新桌子。陈太华常说,扶贫干部要做到腿勤、眼勤、耳勤、嘴勤、脑勤和手勤,善于发现影响贫困户生活的刚性问题,及时帮他们解决。为此,他组织成立了一支以党员为骨干的“扶贫维修小分队”,帮助贫困户修缮房屋、改造电路、添置被褥、维修家具、整治环境、硬化道路等,截至目前,共为28户贫困户解决了102件困难事。

正是这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春风化雨般温暖着贫困户的心,让扶贫工作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更让陈太华成为贫困户的“贴心人”。

扶贫扶智更扶志

精准施策拔穷根

陈太华经常带领着扶贫工作队深入走访,摸底排查,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访贫问苦,与每个贫困户家庭仔细研究增加收入的方法,对症下药。“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只要贫困户有自力更生的强烈愿望,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创业,拔掉穷根。”陈太华说。

贫困户胡志林肢体二级残疾,一对儿女正在上学,家庭收入微薄,生活非常困难。在与胡志林多次聊天后,陈太华感受到他具有强烈的脱贫意愿,“他不止一次和我说过,不想顶着贫困户的帽子等靠要,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贫穷的生活”。为了传授胡志林生产技术,陈太华将他介绍到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缘养殖公司“以工带训”,学习“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和胡志林一样,扶贫工作队为村里的贫困户一一找到了适合的产业帮扶措施。“我们一方面要扎紧贫困户支出的袋口,另一方面要尽量扩宽他们收入的袋口”,陈太华介绍,黄汰村扶贫工作队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提高贫困户家庭收入,目前,已实现全村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科学规划绘蓝图

贫困村里展新颜

“扶贫工作不仅要盯着眼前,更要放眼长远。”踩着松软的泥土,望着远处正在搭建的大棚,陈太华心里的那张蓝图越来越清晰:只有充分利用村里优势资源,盘活资产,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和更多村民以多种形式参股到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才能增强产业动能,壮大集体经济,确保村民长久增收。

黄汰的优势在哪里,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6个多月来,陈太华用脚步丈量着村里2.48平方公里的土地,思考着这一关乎全村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在陈太华看来,黄汰村毗邻无为县主城区,交通便捷,人口密集,具有发展的天然优势,未来,村里可以重点发展新型农业项目,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乡村。

如今,4222.25亩品牌粮基地已成为村里特色种植项目,135亩高标准绿叶菜生产基地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即将竣工投入使用,300亩瓜蒌基地、景观大道、绿色长廊这些正在规划中……“未来的黄汰村一定能成为无为的后花园。”陈太华自豪地说。

新闻推荐

耕牛回了家

一条壮年耕牛突然失踪,是被盗还是走失?无为民警沿着耕牛的脚印寻找,成功找到耕牛。11月14日下午,无为县昆山镇前河行政村梅老汉向昆山派出所民警求助:“警察同志,我家的耕牛不见了,请帮我找找吧,那可是我...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