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军转干部成扶贫“新兵”

芜湖日报 2017-08-12 01:04 大字

□本报记者卫晗慧

“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尽最大努力把扶贫工作踏踏实实干好。”二十八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陈太华坚决服从命令的习惯。三个多月前,当得知组织上要选派他到无为县无城镇黄汰村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队长后,这名军转干部没有一句推辞,便扎根到这个贫困村。

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扶贫工作怎么干?帮扶政策如何运用?如果我这个队长对这些都一知半解,对贫困家庭的情况模模糊糊,那肯定会瞎指挥。”一到村里,陈太华便开始学习研究政策,同时,带着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全面采集核准贫困户信息。

在走访和迎检中,陈太华逐渐意识到,贫困户档案、政策落实、项目申报这些基础性资料非常重要,却往往是扶贫工作队最容易忽视的细节。于是,他带着同事们,花了整整三天时间,一份份材料梳理,一页页表格核对,每天加班到凌晨,把所有材料重新整理分类、归档,完善“一户一档”。

好作风带来好变化。如今,走进无为县无城镇黄汰村扶贫工作站,映入眼帘的便是贴满两面墙的“作战图”:贫困村出列作战图、贫困户脱贫作战图……详细记录着全村发展规划和79户贫困户的家庭人口、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帮扶措施、预计年人均纯收入、帮扶责任人等情况。

“市里派来的领导”变身“咱村里的书记”

“我们是来搞扶贫的,为贫困户干事不能糊弄,能马上解决的坚决不要拖。”陈太华用实际行动向村两委干部、扶贫工作队同事和黄汰村166名贫困人口作了郑重的承诺。

在一次走访时,陈太华发现五保户齐发木家的饭桌破损严重。他担心桌子哪天倒了会伤到老人,就把旧桌子拆了,然后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递给扶贫专干,请他买来一张新桌子。那天晚饭前,一张崭新的饭桌搬到齐发木面前时,老人泪眼婆挲。

今年7月,陈太华走访五保贫困户黄启玉家时偶然得知黄启玉年轻时做过小本生意,后因生意转让和合伙人发生经济纠纷,虽经法院判决,对方却一直欠着5000元钱未还。第二天,陈太华就去了无为县法院咨询,随后,又赶到债务人所居住的肥东县法院寻求帮助,几经辗转后,陈太华找到了债务人。通过劝告,债务人已经答应偿还所欠款项。就在前几天,肥东县法院通知黄启玉带着相关材料到肥东处理债务。得知这笔钱失而复得,黄启玉感动得半天讲不出话来。

“你把他们当亲人一样关心帮助,他们就会把你当亲人一样敞开心扉。每次看到他们的笑脸,我就很快乐。”陈太华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渐渐地,他和村民的距离更近了,大伙再也不会畏惧他是“市里派来的领导”,而亲切地称他为“咱村里的书记”。

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几个月下来,陈太华带着村干部们积极争取政策帮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想方设法增加集体经济,踏踏实实搞基础建设。目前,百亩高标准绿叶菜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预计9月底就能完工。重点打造一村一品,全村已种植品牌粮4222.25亩,如今长势喜人。沙咀站河道清淤、董岗抗旱渠道硬化、西月子小型泵站改造……各项基础建设也都在逐步实施中。

扶贫工作稳步推进,陈太华却感觉肩头的压力越来越重,“扶贫工作不能只顾眼前,还要放眼长远,特别是要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陈太华告诉记者,黄汰村党总支设有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9名。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农村基层党支部凝聚力不强,部分党员根本没有起到带头作用。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党支部组织活动效果不好,方式方法简单,党员干部平时只忙于事务,忽视党建工作。

抓党建促扶贫,这项工作不能等。陈太华带着村两委制定了一系列活动计划,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学习党的扶贫新政策新理论和农村的新技术新信息。7月1日,黄汰村党总支组织党员参观新四军七师纪念馆。除此之外,陈太华定期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村里的困难党员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让困难党员感受到党的温暖,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凝聚力。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个典范,必须紧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有效刺激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让党在基层的‘细胞\’活跃起来,成为黄汰村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陈太华说。

新闻推荐

为让十六位烈士安息 耄耋老人奔波十年

岁月沧桑磨灭不了烈士情结,耄耋老人倾情呵护烈士英灵终偿所愿。繁昌县离休干部陈少宽怀着对革命先烈景仰之心,热切关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16名无名烈士,大江南北奔波10年,终于建成渡江烈士陵园,让烈士英...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