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小葡萄,如何变身为扶贫“造血干细胞”

芜湖日报 2017-08-07 01:03 大字

□本报记者张申尚文/摄

8月4日早晨5点不到,无为县赫店镇秋歌农业开发公司的负责人董俊早早来到了他的果园。上午8点记者见到他时,董俊正在葡萄园里剪枝,他已干了快3个小时。一串串即将熟透的夏黑葡萄,用白纸细密地包裹起来,安静地挂在藤蔓上。“把枝蔓修剪一下,是为了方便游客采摘,现在正是葡萄销售的窗口期,一点也不能耽误。”董俊笑着说。

与普通的葡萄园不同,秋歌农业开发公司还有一个别称——赫店镇秋歌产业扶贫基地示范园。这个位于赫店镇宏林村、黄墩村交界处的扶贫基地,不仅承载了董俊和公司员工的希望,还关系到周边几十家贫困户的收益。

当下,无为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关键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项扶贫政策精准实施,逐步落实到村、到户、到人。产业扶贫是帮助农户脱贫、贫困村出列的主要举措。其深远意义在于不断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并能有效改善农村的产业格局以及村民的思想理念。

秋歌产业扶贫基地成立于2014年,目前用工45人,其中有10人来自贫困户家庭,每人年收入近万元;8户贫困户土地托管分红,每亩每年收入550元;按照分贷统还模式,户贷企用,贷款100万元惠及20户贫困户,每户增收3000元。这还不包括产业示范基地在当地发挥的带动效应、示范效应、鼓舞效应和长远效应。村里负责扶贫工作的人半开玩笑地告诉董俊,在“吃货”眼里,这满园的葡萄是上好的水果,但是对于贫困村和贫困户而言,它们更像是扶贫的“造血干细胞”。

董俊认可这一说法。秋歌产业扶贫基地一期开发220亩,投资约400万元。他说:“别看我这基地不大,却能影响和帮助近40户人家稳步实现脱贫。从这点来说,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企业经营,而是一种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为。”正因如此,董俊和公司的员工们无比重视基地里的每项工作。三年多时间来,他几乎天天和员工吃喝在一起,不惧寒暑,勤耕细作,科学种养。在大家的用心努力下,培育的葡萄和猕猴桃长势喜人,今年均实现了丰产。不久前芜湖遭遇罕见的极端高温天气,董俊和员工们每天凌晨2点起床进果园浇水,连续奋战十几天,终于盼来了枝头一串串成熟诱人的夏黑葡萄。

按照市场预计,今年秋歌产业扶贫基地的销售收入可能达到200万元以上。遗憾的是,由于果园是首次进入丰果期,销售渠道并不健全。如何将成熟的葡萄在较短的时间里卖出去,成为摆在董俊面前的一道难题。现在秋歌产业扶贫基地的葡萄销售主要靠三种方式:第一,市民自驾前来采摘;第二,设点销售,地点位于附近马路边;第三,微信营销。董俊坦言,三种方式都属于渠道比较陈旧的营销方式,效果一般。果园里有1万多公斤上等的夏黑葡萄待售,8月底前如果不能卖掉,肯定遭遇损失。农村的种养业最怕两点,一怕遭遇各种灾害减产,二怕虽然丰产了却销售不掉。秋歌产业扶贫基地目前遇到的便是第二种情况——销售遇滞的燃眉之急!

“困难肯定很大,我有这个心理准备。我们正在积极通过各种办法来推销我们的葡萄,尽最大努力让果园渡过这一难关。”董俊说,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秋歌产业扶贫基地非常关心,周边村民特别是入股的贫困户对这里更是抱着很高期望,把“秋歌”发展好,把扶贫基地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延续性强的扶贫“造血机器”,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为董俊正在给葡萄剪枝。

新闻推荐

长江岸线191个整治项目 绝大多数已停止运营

本报讯记者日前从芜湖市发改委获悉,全市长江岸线整治191个项目,只有1个未停止运营。不少整治项目现场设施已拆除或已确定预计拆除的时间。通过一份最新的整治汇总表,记者发现,仅无为县牛埠镇一家船业...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