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江,是绵延于皖南山岭和平原上的一条经济命脉。就是这么一条河,芜湖才从一个小聚落,成长为国内著名城市 芜湖 缘起青弋江
芜湖地处皖江南岸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历史上航运便利,腹地皖江地区物产丰富。
如果说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那么青弋江就是芜湖的母亲河。没有青弋江,就没有芜湖市。城市的兴起,不是凭空兴起的,需要充分的条件。
当我们生活在芜湖,享受城市的便利和繁华,或坐飞机、高铁、汽车到外地旅游、走亲访友时,蜿蜒的青弋江似乎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似乎对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可有可无。人们只有在穿行在不断增多的青弋江上的大桥时,才瞅一眼默默流淌的河流,转瞬过去,也不放在心上;当今年夏季南方洪涝,青弋江与长江一起水位高涨,人们担惊受怕,这个时候,青弋江给我们的印象是恐惧。洪水过去,青弋江似乎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消失了。
可是,青弋江是绵延于皖南山岭和平原上的一条经济命脉,人们可能不会多想,就是这么一条河,芜湖才从一个小聚落,成长为国内著名城市。
先秦时期:
青弋江显示了巨大军事价值,为后来芜湖建城奠定了基础。
滔滔的青弋江流淌了很久很久。在江南没有开发的时候,还没有显示它的价值,它就是自然河流,流淌不息。
汉代以前,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还是一片沼泽,芜草丛生,荒无人烟。不过,到春秋时期,与青弋江相连的水阳江畔,出现了原始聚落,名为“鸠兹”。
鸠兹在今芜湖市东40里,位于水阳江南岸,今仍然有“楚王城”遗址,就是鸠兹故地。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为了一个女人的战争。春秋时期,中国境内部族方国很多,安徽境内也方国林立,江南地区约以彭泽为界,以西属楚,东归吴。安徽地当南北之衡,介于吴、楚、齐、鲁等大国之间,从齐则楚伐,从楚则吴攻,战无虚日,成为大国争霸的牺牲品。
鸠兹位于皖江中部,滨于水阳江,西连青弋江和长江,处于春秋吴楚之间,军事战略地位重要,也是吴楚争夺的对象。吴据江东,公元前584年开始北上争霸。此年,楚大夫申公巫臣因争美女夏姬不成,怨恨楚将子反,而投奔晋国,后又自晋投奔吴国,教吴车战之法,并令其子做吴国行人,掌管吴国外交。经过巫臣父子策划和帮助,吴国逐渐强大,加强对楚攻势。公元前570年,楚子重(即公子婴齐)率领军队顺江而下伐吴,逆青弋江而上,攻克鸠兹,一直打到衡山(在今马鞍山东南,石臼湖北)。吴国人截断楚军归路,拦截进攻,擒获楚将邓廖,并乘胜反攻,顺青弋江而下,过长江,攻克楚国的驾邑(在无为县境内)。楚人责怪子重指挥不力,子重因此郁郁而死。
鸠兹之战,是吴楚重要之战,影响深远。
自此,吴楚之争更加激烈。越国灭吴国后,与楚国争夺安徽地盘,楚尽取吴故地,完全占有安徽全境,鸠兹又处于楚国统治之下。前222年秦灭楚,今安徽全境才归于统一。
先秦时期,青弋江还没有显示其经济价值,芜湖也没有建城,但是芜湖一带因为地理位置和青弋江之利,显示了巨大军事价值,为后来芜湖建城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
由于青弋江连接大江南北,鸠兹得以设县,初始县名为无湖县,提高了芜湖一带地位。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鸠兹设立无湖县。无湖县就是芜湖县的初始县名。为什么在鸠兹设县呢?
第一,芜湖处于皖江地区水运枢纽,往南,由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与皖南广大腹地相连,进而连接福建、广东;往北,由对江的裕溪口,入裕溪河北上,经过巢湖,再北上通过肥水等,与淮河水系相连,进而与中原乃至华北联系。
第二,青弋江在皖南的运输作用越来越大。秦汉江南虽然开发不足,但是皖南地区南陵、铜陵、繁昌、泾县、当涂、贵池等地产铜,汉代在丹阳郡(郡治在今宣城)设立铜官,管理冶铜。大江南北运输,青弋江起着主要作用。由于青弋江连接大江南北,鸠兹得以设县,提高了芜湖一带地位。公元223年,三国孙吴又把芜湖县治由鸠兹迁到青弋江和长江交汇处的鸡毛山高地上。于是,鸠兹作为县治的历史结束,在新城址上出现了新的芜湖县城。当时鸠兹港、渡下移,四褐山、濡须口(今裕溪口)、澛港等处成为水军泊船地。县治迁移,虽然是由于军事需要,但是新县城位于交通要道,可以利用长江和青弋江与周边进行经济往来,提高了芜湖城经济和军事地位。不过,芜湖县制在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被撤销,为侨县襄垣县所代替。隋唐两代,原芜湖县城降为当涂县属镇,地位降低,反映了江南经济还处于开发中,青弋江的经济输送价值还没有充分显现。至南唐时复置芜湖县。此后,芜湖历经宋、元、明、清,曾属于江宁府、宣州、太平府(州、路),始终为一个县,而芜湖城市却日益发展。
唐宋时期:
江淮漕粮,多由青弋江、裕溪河运集芜湖,转运北上,芜湖“因商而兴”。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日益繁荣,宋代芜湖“因商而兴”,开始筑城。唐宋时期,青弋江沿岸渡口密布,渡口码头为天然坡岸,有头道渡、二道渡、石桥港、海南渡等,舟船运输,在此停泊。两宋时沿着青弋江的“十里长街”初步形成,现在芜湖城中米市街、鱼市街、薪市街、兴隆街、油坊巷、笆斗街、打铜巷、花街、西内街、南正街、仓前铺等,在宋时已存在,并成为市场。
宋城毁于南宋建炎年间战乱,公元1180年重建城垣,至元代又毁于战乱。
芜湖濒临江河,城内城外山多湖多,景色秀丽,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又寺庙众多,人文环境优越,唐宋以来就成为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元代欧阳玄,为北宋欧阳修后人,元延祐二年至四年(1315-1317)任芜湖县尹,把芜湖自唐宋以来形成的风景区定名为“芜湖八景”,每一景用一首七律诗描述。
芜湖大宗货物水上运输,始于漕运。唐宋时期,江淮漕粮,多由青弋江、裕溪河运集芜湖,转运北上。芜湖发展,其吸附能力增强,吸引了各地客商来芜湖,宋代有“万家之邑,百贾所趋”之称。当时来芜的客商众多,南来北往客商,有的经过芜湖,有的寓居芜湖。此时,徽商已开始到芜湖经营,江西人也寓居芜湖,临川王氏迁居芜湖,生活富足,必是经商致富。芜湖有贩盐的“浙客”,有贩药的“淮商”。到元代,芜湖来往客商同样众多,盐商大船航行在芜湖。
明清时期:
芜湖得益于长江要津和青弋江等水系运输优势,工商业空前发展。
这一时期,徽商从歙县陆行经绩溪县,过新岭关, 经旌德县, 至宣城乘船,经过水阳江、青弋江,到达芜湖。他们一方面参与长江和运河贸易,以芜湖为基地,从事粮食、盐、竹木贸易,如将大量徽州、宁国二府杉木顺着水阳江、青弋江运往芜湖,销往长江下游地区乃至北方;另一方面,参与芜湖工商业,使芜湖成为“万货之会”。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入侵芜湖。当时倭寇从杭州经徽州、南陵,进犯至芜湖青弋江南岸劫掠,芜湖无城可守,官府束手无策,徽商阮弼率领数千商民御敌,斩杀倭寇1人,击退倭寇进犯,使芜湖青弋江北岸商业区免遭焚掠。芜湖在发生两次偷盗官库事件后,万历三年(1575)芜湖开始筑城,徽商贡献很大,如徽商阮弼积极参加筑城。为纪念阮弼义举,芜湖县城西门称为“弼赋门”。明万历三年(1575)开始建筑城垣,城区以青弋江北岸鸡毛山高地为中心,周长5华里,沿青弋江边“一”字形布局。明代,芜湖县城青弋江上有浮桥,万历时,被木排撞毁;天启元年(1621),歙县商人汪伯爵捐资修建,“新造方舟二十艘,垫以平板,匝以巨槛”,便于百姓通行,称为“便民桥”。此后,在此桥以西直到江口的青弋江上,又有婺源商人程待诏、单芳宗等人设置的义渡,以便民通过青弋江。
明代经休养生息,芜湖经济日趋繁荣。芜湖的商业中心宋代在南正街和花街一带,明清时期向青弋江口方向延伸,青弋江北岸的“十里长街”市声若潮,生意隆盛甲于江左。为增加财政收入,明政府于成化七年(1471)在青弋江北岸设立专收客商贩运竹木捐税的工关,崇祯三年(1630)在青弋江南岸设立主要征收百货税的户关。芜湖关与凤阳关并称南北两关。芜湖户关和工关关署位于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夹河相对,占据了芜湖水路交通要道,把住货物流通的咽喉,征收往来长江和青弋江出入的商品税。清代,继承明制,芜湖户关、工关仍存在。长江木材贸易中,长江中上游地区木材由长江、青弋江汇集芜湖青弋江港湾,再转运江南。青弋江港湾,水深江面宽,具有良好的停泊条件、各地竹木在此“整排过关”。芜湖关设立时间较晚,但是税收增长速度快,可以反映芜湖经济地位提高,也反映往来长江和青弋江等河流商品量很大。
明清时期,芜湖手工业发展起来,尤其是浆染业和炼钢业发展最为显著。明代芜湖是中国浆染业中心,主要由徽商经营的浆染业,与松江棉纺织业、苏杭丝织业、铅山造纸业和景德镇制瓷业齐名。由于“芜钢”冶炼和制器工艺先进,芜湖炼钢业发展显著,规模较大,芜湖成为明朝中叶至清朝中期江南冶金制造中心,独领风骚200余年。此外芜湖纺织、碾米等手工业,也比较发达。
近代:
长江巨埠 皖之中坚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安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1876年中英签订《中英烟台条约》,芜湖成为安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1877年4月,芜湖海关开关,芜湖开展国内外贸易。近代安徽有芜湖、安庆、大通、蚌埠四个通商、交通口岸,以芜湖的地位最重要,芜湖成为安徽对外贸易的主要窗口。每年进口芜湖的洋货,通过青弋江、长江、裕溪河等输入到安徽各地市场;安徽大江南北的土货又通过青弋江、长江、裕溪河等输入到芜湖,再转销海内外。特别是到近代,芜湖米市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与长沙、九江、无锡米市并称全国四大米市,国内外享有盛名。芜湖大米主要来源于江北的巢湖、合肥、安庆等地区以及皖南青弋江、水阳江流域的芜湖县、宣城、南陵、泾县等地。皖南的大米主要通过水阳江、青弋江、漳河运到芜湖销售。这些大米的输出速度增长很快,从1877年的10万担,增至1905年、1919年的800多万担,40多年,增加了80多倍。
芜湖依托四通八达的水运条件,到近代已经成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青弋江,皖南的大动脉,是芜湖兴起的“由头”,它见证着芜湖的成长,助推着芜湖从聚落小镇,成长为国内著名城市。虽然当今时代变了,陆路交通成为主要交通,水路交通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奔流不息的青弋江仍然可以为芜湖的发展,添光添彩!
作者简介:沈世培,男,安徽定远人,历史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和思想史等。
新闻推荐
10月12日,湾沚区六郎镇的六郎湿地花海的粉黛乱子草进入盛花期,粉色的云雾状花穗悉数绽放,吸引众多游客打卡观赏。据悉,粉黛乱...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