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一脉 城市之东 城东文化拾零

大江晚报 2020-06-04 00:42 大字

2005年7月,芜湖市《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意见》政策出台后,城东新区,成为了芜湖一个崭新的名词,短短几年间,政务中心大楼,中江大道、赤铸山中路、鸠江北路、鸠兹古镇、中央公园、神山雕塑公园、大阳垾、人民公园等,相继亮相,城东,已经成为了一个宜业、宜游的生态宜居地。

芜湖市区有两座山,一座是赭山,一座是神山。以神山为中心的城东文化,既与中江文化一脉相承,也可独立成篇。今天,我要说的就是关于城东,关于城东的古镇文化、圩田文化、淬剑文化。

两江灌注的清水河及古镇文化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河流就是母亲,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都处于大江大河流域,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河流的流淌史。

青弋江发源于黄山脚下,起初也只是一股涓涓细流,群山叠翠,水清如碧,它一路逶迤而来,穿越了皖南的山地、丘陵、平原,最终汇成一条清澈的江流,与同样发源于皖南山区的水阳江,在清水河镇汇合,急转而西,于芜湖中江塔下注入长江。

在它孕育下,一路上,有了诸如桃花潭、赤滩、渔梁坝、马头、弋江、西河、清水河等古镇,清水河镇是青弋江上最后一个古镇,也是已经消失的古镇,据《芜湖县志》记载:清水河镇,即旧志杨青市,在县东二十里清水河口,自万顷湖开垦后,遂臻繁盛。它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在三峡大坝未修筑之前,古镇年年饱受水患,于20世纪末整体拆迁。

据说,在三国时,清水河就是主航道,清水老街就在清水河的北岸,是清朝末年遗留下来的典型的徽派民居特色,分成三段,东街、正街和西街。沿街有客运和货运码头、客栈、酒楼、米行、布店、酱坊、食品店、中药铺、杂货店、南面的街面临河,有吊脚楼、戏院、文化宫、服装厂等,当年,青弋江四通八达的水道运输,使得街前的河面上,船来船往,热闹非凡,码头上也是商贾云集,人来人往。传说,冯玉祥将军曾经买过清水铁匠铺的鸭锹,镇上的“安徽省芜湖县中学”几个大字,是郭沫若亲笔题写的。

古镇已不再,但新街却依旧,二百多年的历史,蹉跎成了荒芜的河滩,好在,城东有了鸠兹古镇,同样是古镇,同样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是青弋江文化的一部分,或许,也是一种文化心理上的补偿与抚慰吧。

千年古圩的历史追溯

一条绵亘于芜湖城东的圩堤,堤外碧水环绕,堤内灯火数万人家,风光秀丽,逶迤几千里,位于青弋江下游,东临青山河,南沿清水河,西隔扁担河,北接芜当联圩。防洪堤线长29.6公里,全圩面积90.5平方公里。是历史上开发最早的江南圩田之一,也是安徽古代农田水利建设中卓有成绩的名圩之一。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据史料载,万春圩初筑于后唐清泰三年(936),起先叫黄春圩,后被秦姓土豪所占,改名秦家圩。面积约10万亩,为江南一大粮仓,曾设圩吏治理。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由于水患,荒废达80年之久。

北宋嘉祐六年(1061),宣州府宁国县令沈披,奉江南东路转运使武陵张颙,叛官南阳谢景温之命,前往秦家圩“图视其状”,作实地勘察调查,筹划治理修复。此时,沈括“嘉祐中客宣州宁国县”,正在胞兄沈披那里闲居,于是,积极参与策划治圩工程。

沈披、沈括兄弟,经过实地勘察,将秦家圩的自然地理形势绘制成图,并提出利于开垦,便于灌溉,方便交通的修圩计划。可是,当时,招致一场激烈的关于秦家圩田是否修复的争论,沈括撰写了《万春圩图记》一文,文中,根据其兄沈披的意见,整理形成了“圩田五说”,成为对圩田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圩田理论。

朝廷最后终于同意修圩。之后,在沈披、沈括的亲自监督指挥下,一支由宣城、宁国、南陵、当涂、芜湖、繁昌、广德、建平(今郎溪县)8个县,1.4万民夫组成的队伍,开进了秦家圩。

重建工程分四步实施,一是铲除杂草,烧荒拓野;二是沿河筑堤,堤宽六丈,高一丈二尺,长八十四里,两旁遍植桑树;三是圩内开垦良田,得一千二百七十顷,每顷以天地、山川、草木为名,开沟掘渠,划定村落,往来行舟。圩中又辟一条纵贯南北、长二十余里、宽可并行两车的大道,道旁植以柳树。四是沿堤建五座水门,视水旱启闭。全部工程费粟三万斛,银四万两,半年略成。

圩田修复后,安置移民生产,每年得租粮三万六千斛,这里成了“聚宝盆”。秦家圩改为“万金湖”,宋仁宗大为高兴,赐名万春圩,一直沿用至今。

宋元期间,万春圩经过多次洪水袭击,圩堤坍塌,渐废为湖,因而当地人民又称“万顷湖”。

明清时期时修时废。清代湖区淤泥渐高,水草茂盛,一度为江宁府旗营牧场。光绪二十九年(1903),江宁将军信恪,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请朝廷:“万顷湖牧场,距南京200里,往返艰难,不便放牧,且私垦日多,占耕渐广,兵民杂居,时起纷诉”祈求将万顷湖改为屯田。此时,军阀混战,江北一带人民生活贫困,大批南逃移民在万春圩开荒定居。

1949年和1954年,江南一带发生特大洪水,万春圩溃决,民房倒塌,农田被淹。退水后,圩堤溃破决口,被当地老百姓及时治理,重建家园。

2002年,一项国家总投资1.6亿多元的芜当联圩堤防加固达标工程及万春排灌一站、二站重建工程项目正式开工,2003年12月工程全部竣工。

如今的万春圩,良畴沃野,阡陌交通,沟渠纵横,站在万春圩大堤上俯视,当年的“井”字田块,“丰”字沟渠的地形地貌依稀可辩,扁担河两岸,一座生态型现代化新城区悄然崛起。

散落在神山的淬剑文化

神山有五座山峰组成,分别是南面的大火炉山和小火炉山,北面的马鞍山,以及东面的两座主峰赤铸山和神山,其中,赤铸山是五座山峰当中海拔最高的一座。《芜湖县志》记载,神山“山势逶迤,蟠结幽邃,远眺丹阳,诸峦绵亘相接,赭塔、荆壁东西夹辅”。

宋代大学士黄庭坚写过一首《赭山》,“读书在赤铸,风雪迷青箩。汲绠愁冰断,村酷怯路蹉。玉峰凝万象,绿萼绕群螺。古剑摩空宇,寒光启太阿”,不仅提到自己曾在赤铸山下读书,还提到了古剑“太阿”,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

神山上有磨剑池,是干将淬剑的地方;破山上有一砥剑石,又叫试剑石,俗名石卵,干将在此处试剑;赤铸山上有干将墓。《图经》记载: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池,俗名仙池。砥剑石,俗名石卵。《芜湖县志》记载:火炉山有大小两座,中有一道名铁门槛,相传干将造剑设炉于此。

“淬剑池”“砥剑石”“铁门槛”等遗迹表明,或许,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炼钢遗址。

神山之上,还有始建于唐代末年的李卫公祠,相传是灵验之地,所祭祀的是唐代大将李靖,武德六年,平定了五湖一带的叛乱,使得江南一带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后受封卫国公,江南一带陆续建起许多祭祀他的祠宇,神山上的李卫公祠建得很是庄严宏伟,环境清幽。宋乾道元年,芜湖地区大旱,县令沈端节带人披荆斩棘,到已经倾圮的李卫公祠祷雨,果然大雨倾盆,后建起一座喜雨亭,此亭数度兴废,于1983年重建,为“志喜亭”,成为“神山时雨”这一历史人文景观。

如今的神山,既有雕塑公园,也是大型的生态休闲文化公园,成为城东赏景休闲的绝佳之地。

城东,因其园林云集的生态宜居,因其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更因其厚重的人文历史,必将成为中江文化新的篇章。

知名作家、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王玉洁

新闻推荐

带电立杆为线路通电

近日,芜湖县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正在带电立10千伏自建138线禾丰分线#008+1杆,这是该公司近期以来以带电立杆方式为新建线路...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