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随时代 融通能升华 程大利山水画赏析

芜湖日报 2020-05-08 10:44 大字

读了程大利先生近期创作的20多幅山水画,不觉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如同见到多日未晤的老朋友,换了一身新装,焕发了新的趣味,显得比原来更见朝气。

大利先生近期创作的这20多幅山水画,是他从祖国的大江南北、世界的大洲大洋跋山涉水写生得来的。画家对烟波浩渺的庞大世界及其缤纷复杂的文化现象,总是不断思索着。要把这些人类历史积累的文化成果转换成画语资源,进而展现给人民大众,让大家都能从中领受中国之美、世界之美。显而易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历和现象,不同的亮点和归宿点,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世界和中国都是绚丽多彩的,美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这就是展现画家笔下的山水风光,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与社会审美形成互动,而不是只停留在“单色”的世界中。当然从物象的原生态能转换成为艺术品,要经过艺术思维这一审美中介实现。

程大利先生在芜湖县西河古镇写生时,曾向我们讲解写生要领:“中国画描写对象是绘者的心象,是人的记忆感受加上创造。”“写生不是照搬自然,而要有自己的主观认识。要大体了解地域特点、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至此基础上,把有趣的画面组织起来。”“大千世界,虽然到处都有好看的东西,但写生的人要敏锐地观察,把最动人的形象表现出来。”“构图在中国画叫章法,就像一座大厦的草图框架,一定要设计好。但构图规则不是死的,可以移动景物,为画面所用要懂得经营位置,学会取舍,分清主次。夸张变形,寻得心灵的自由。”……程大利用了一天半的时间,便让西河古镇跃然呈现在一幅长2.5米、宽0.35米的册页本上。整个画作丘壑树石、云气风光、山峰水影……皆师法自然,耐人寻味。

大利不仅是一名画家,他还是一位资深编辑,从事中国画的创作研究及教学工作已经几十年,出版多部美术史论著作,具有很高的美术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写生实践经验。他在近期山水画写生创作中思考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创作就不能离开中国画的生动形象原则。

首先,坚持以笔墨画的旨趣取胜,强调笔墨自身的独特价值。近作《通神》和《卧云听泉》两幅作品中,可以清楚看到作品骨体坚实,墨法精微;讲究笔法、墨法和线条勾勒质量的特征。他的笔墨随机富于精湛般的书写性,不滞不碍、满纸烟云、气象万千,从中不难看到宋人的气骨、元人的风韵。

其次,“外师造化”是从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大利先生几乎走遍祖国的大山名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作品中“东西南北外”的山水皆有。但他画太行山或黄山等山脉时,既不是纯粹的客观山水也不是完全的主观山水,而是客观中有主观、主观里可以看到客观的山水。近作《塞纳河左岸》这幅作品,不像西方风景那样成为真实自然的奴隶,陷入笔墨的被动。近作《少林少林》,画的是河南嵩山,但他也没有完全排斥对自然形态的摄取,而是把北方少水的嵩山,泉水瀑布特色表现一角,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在写生中既注意表现出山水特色和雄伟壮丽的奇观,又具有不依对象而存在的独特审美意味,这在《一夜飞雪龙蛇息》和《天规》两幅作品中,都有很明显的表现。

读大利先生山水画近作,给我强烈的感受就是“笔墨当随时代”。物象一旦被提升为心象及其有机结合,自然生发出一种与时代相吻合的精神气貌。中国画的实践与理论也随之前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我们向先贤古训学习,不在乎“死守”,而在于“生发。”“传统”只有不停地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丰富,才会有无限生命力。“死守”只会“僵化”,“融通”才能升华。

□ 张春生

新闻推荐

芜湖县获批全国首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

本报讯(记者徐新山通讯员童跃忠)日前,水利部、财政部公布全国首批55个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名单,安徽全省仅芜湖...

芜湖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