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桥的传说

芜湖日报 2019-12-02 00:46 大字

芜湖县红杨镇周家大村是一个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民俗江南村落。

据考证,周家大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周家大村最初名唤曾家村。后改称周家大村,因有村中有一座古桥而又名周桥,或周家桥。

据传,周家桥于元朝末期由当地周、徐、陈三姓家族集资修建,桥架好后,该以何种姓氏命名,三家互不相让,最后诉诸官府。当时周家有一寡妇为人极其聪明,取出家中糖食分散给附近所有放牛娃,告知曰,这几日只要来周家桥放牛,必有糖吃。

等到官差来当地调查,三家仍是各执一词,调解无果官差只得返回,途中却见一帮牧童牵着耕牛纷纷朝周家方向走去。官差好奇之下问道:“你们要去哪里放牛?”众牧童齐声回答:“去周家桥。”官差又问:“为什么不说徐家桥、陈家桥呢?”再答:“我们只知道有个周家桥,从来没听说过还有别的桥。”官差认为童言无欺,遂禀报上司以官府名义将桥名定为“周家桥”。

此处地形地貌较为独特,整个村庄建在一形似螃蟹的地块中。蟹身为一官帽状山冈,人们称之为“官山”,旁列“铜架”“石胆”二山,极似蟹螯,另有六座无名小山与官山相连,是为六只蟹爪。中国传统堪舆学认为,蟹形地可聚八方之财。 现在村中仍保存有完好的明清时期徽派古民居,其中以清代建筑周家大屋最具府邸之气。青砖小瓦、回廊挂落的古宅长18.55米、进深13.5米,门框镶嵌青石条,两旁各有一块拴马桩,宅内有天井,正八间,分楼上楼下,以雕花木窗隔断厢房。此外,明代洪武年间所建的“竺坡旧里”牌匾,清代光绪年间重修的“八字”门碑记等古迹均真实地记录了该村历史变迁和周氏家族的兴衰。在村子附近,紧邻和平森林公园边,还有一座更为古老的宋代庙宇——汪皇殿,又称汪皇庙。

周氏祖先原系安徽歙县人,宋代中期,族人在寻找蟹形地过程时迁至宣城阳坡里。《宛陵周氏家谱》也有记载,周家大村原本皆为曾姓,名为曾家村。元延祐三年(1316),周氏到了周铨这一代,其父周堪(官居尚书令)终于找到这一蟹状地,遂修书让周铨率族人搬离宣城阳坡里,迁至曾家村右侧的周山涝定居,当时户不满十,人不满百。元末明初时期,曾家村近百户人家数百人口,竟于一夜之间突然消失,具体原因不详,但周家大村居民皆云确有此事。后人推测可能是曾家犯了重律导致灭门。

自曾家灭绝后,周氏家族逐渐从周山涝移居曾家村。明洪武年间,周家进入兴盛时期,全村近百户,遂改名为周家大村,因周氏子弟多有弃农经商者,不乏富甲一方的成功人士。这些成功的徽商始终注重子孙的品格修养,重视教育,鼓励后代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终培养出一个叫周纪的佼佼者。据《宛陵周氏家谱》,周纪,号仲经,苦读诗书,在科举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被派往云南任景东知府,官居五品。一时间周家声名鹊起。为进一步促进家门兴盛,周纪欲择地建造一座“八字门”,供接送官员和村民出入之用,为此请来精于堪舆学的刘伯温前来看风水。因周纪临时接到圣旨宣召,需要立即启程回京,遂将建门一事交由夫人操办。周夫人却觉得把门建在此处离家太远,不便于开启闭合,便自作主张把八字门建在了村南距村口不远处。竣工当日,周家大摆宴席,刘伯温自然成为被邀的主客,当他来到现场,看到这座雕龙刻凤、宏伟壮观的大门与原先位置相距甚远时,便轻轻地摇了摇头,不再言语。周纪不解,忙问有何不妥,刘伯温临走时只念叨了一句:“乱改门相,自毁前程,周家必定户不过百,人不过千。”周纪知情后大骂夫人头发长,见识短。也许是巧合,从此以后,自明到清,周家大村户头真的始终没有超过百数,人口最多时也没有达到一千,也再没有出现过超出周纪的官员,只在清末出了一位武举人周元熬,民国时期出过一个宣城县财政局长周美颜。

红杨树

新闻推荐

后天气温升至26℃ 随后降雨又降温

本报讯刚刚经历过寒潮袭击后的江城芜湖,气温一度速降“最低谷”,局地达到0℃以下,20日起开始逐步回升,预计到23日气温再度攀...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