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 方村医院

芜湖日报 2019-11-18 01:32 大字

青弋江从黄山蜿蜒而下,到芜湖县之后,流经西河、红杨、湾沚、方村、殷港,再经过清水、荆山,直到中江塔畔,汇入长江。在水运发达的年代,这些地方都靠水吃水,成为沿江物资流通的集散地,形成了一个个颇具规模的小集镇。这些小集镇商业发达,人烟繁盛,各类船只往返穿梭于沿途各个码头,白帆点点,汽笛声声,炊烟袅袅。

方村便是其中一个颇为繁盛的码头。它上承湾沚,下接清水,是青弋江西岸行春圩内的一处风水宝地。她岁数很大,现在已有一千多岁了。“何以苏堤寒食近,画船箫鼓漾恩波。”这是南宋诗人张子顺赞美方村的诗歌。

我们家是1969年初夏搬到方村的。当时,我的父母响应国家号召,从杨毛埂(今天新时代商业街至利民西路之间)附近的原芜湖县医院下放到方村医院工作。那年,方村医院为加强技术力量,向当时的芜湖县卫生局申请要人,希望当时的芜湖县医院能够派几位医生来支援,我父母连同县医院以及地区医院另外几位叔叔阿姨好几家人就是在那时举家迁到方村的。此前这里还不能做外科手术(简易骨科除外),也没有X光机,只能治治伤风感冒拉肚发热之类的小病,病情严重或复杂者就送往芜湖。自从我父母在内的几位县医院医生来到后,手术室建成了,简单的外科手术也能做了,好多从宣城(那时湾沚、红杨、西河都属于宣城县)、南陵乘船准备到芜湖治病的病人路过方村时,都上岸到方村医院先诊治一下,能治疗的就留在方村,省了很多时间和费用。芜湖县水网密布,当年曾经是血吸虫病高发地区,病人很多,以前病人都要到芜湖去看,1971年冬我父亲和李院长从安医进修回来,在方村医院成功做了芜湖地区农村医院第一例因血吸虫病引起的脾脏异常肿大切除手术,引起了轰动,方村医院也因此受到了芜湖县和芜湖地区两级卫生局的表彰。当时医院派人渡河来到河东乘坐两辆敞篷卡车挂着大红横幅敲锣打鼓经沙河口、殷港、清水来到芜湖地区行署所在地张家山向领导报喜,堪称方村医院的盛事。后来又成功地做了几次脾切除术,但有一次手术并不顺利,病人几乎是命悬一线,医生护士没有放弃,全力抢救了三天三夜,病人才苏醒过来,又创造了一个医疗奇迹。

当时,只有4岁的我和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妹妹随父母一起搬到方村,住在方村中段圩堤下属于方村中学的宿舍里。我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方村小学北面100米处就是方村医院,临街一间大房子是门诊部,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五官科、化验室、注射换药室、中药房、西药房各一间,中间有个院子,后来建了一间手术室,后面是只有20多张床位的病房。方村医院原本只是个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一般,病人也不多,只有祖传的丁氏骨科推拿相当有名,附近有跌打损伤伤筋动骨的患者常常慕名前来,最后绝大多数都能治愈。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在小学操场上玩耍,有一个年轻人正好也在那里学骑自行车,他不慎撞上我,我的腿部被撞伤,在方村医院接受了几次推拿和拔火罐。那时小,拔火罐时高温灼烧和疼痛让我龇牙咧嘴,甚至哭出声来以致涕泪横流鼻涕泡直冒,父母在一旁忙不迭地哄着我。拔完火罐再把烤得热烘烘的膏药敷在伤处,二十多天竟然真的就好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丁氏骨科一直是方村医院的招牌,后来院方干脆在“方村医院”红色大字下面同时挂了一块“骨伤科门诊部”的牌额。

因为父母都在方村医院上班,所以小时候方村医院一直是我最经常去的地方,时间久了,医院里的上上下下没有不认识我,那里的叔叔阿姨工作之余也都喜欢带我玩。记得五官科的秦叔叔是上海人,是从芜湖地区医院下放来的,和我父母岁数差不多。他面庞瘦削,戴着一副黑眼镜,给人感觉总是斯斯文文的,和蔼可亲。他经常用镊子轻轻地给我和他儿子掏耳屎,麻酥酥的、痒爬爬的,很舒服。

如今,老街上的方村医院早已不复存在,唯有几幢当年的医院大楼还完好地保存着,我经常回到方村,回到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看看当年这些再熟悉不过的老街、老屋、渡口……

徐超

新闻推荐

坚守平凡岗位留下闪光足迹 追记芜湖县法院法警大队原大队长陈峰

追记芜湖县法院法警大队原大队长陈峰

芜湖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