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桥的“小伙伴”

芜湖日报 2019-09-04 01:08 大字

8月30日,中江桥正式通车。至此,芜湖市区青弋江上所有桥梁全部通车,市区纵向跨青弋江各条道路全面贯通,南北通达。

中江桥通车之际,记者带你从青弋江入江口沿江而上,来了解一下芜湖市区青弋江上的那些桥——中江桥那些“小伙伴”。

临江桥

六百里青弋江浩浩汤汤从黄山市黟县境内风尘仆仆一路奔波而来,在芜湖十里江湾公园的中江塔附近注入长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

两江交汇处的青弋江口,一座鱼形塔身的大桥矗立在青弋江上,这便是临江桥。

临江桥工程设计将芜湖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桥梁使用功能有机结合。主塔总体如“鱼”,中间玻璃幕墙像米粒,寓意芜湖“鱼米之乡”。桥上栏杆、人行道路面花纹设计成波浪状,寓意长江岸边水土肥美,稻浪滚滚,也寄托着芜湖风调雨顺,未来更加美好。该桥主桥结构为独塔单索面钢梁斜拉桥,是安徽省首座独塔单索面斜拉桥。全长433.5米,主跨97.5米,桥宽36.5米,双向六车道。

临江桥是一座年轻的桥梁,于2008年1月6日与长江南路同时通车,北接长江中路、南连长江南路,也是贯通十里江湾公园一期、二期的重要通道。该桥为原址无桥的新建桥梁,它的通车为芜湖市平添了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道,疏解了市中心一带特别是中山桥的交通压力,也让当年芜湖市区道路环线日趋完善。

临江桥塔身线条流畅,宛如一位妙龄的江南女子默默伫立在两江之畔,静观长河落日,细数江船往来。独特的外观造型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临江桥堪称“六百里青弋江第一桥”!

中山桥

若问市区青弋江上最繁华的桥是哪一座?中山桥当仁不让。

中山桥是青弋江溯源而上的第二座桥。它地处中山路步行街南端,与芜湖市最早、最核心的步行街商圈一步之遥,又是连通城南鸿汇城、银泰商圈的重要通道。

尽管新中山桥通车于2018年5月9日,至今才一年多时间,但中山桥桥址历史悠久,是芜湖青弋江上第二个建桥处,只不过因青弋江洪水暴虐,中山桥屡废屡修、屡毁屡建。从最早的木桥到今天的全钢结构、超薄梁高,可以说,从中山桥的建桥史可以略窥中国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

中山桥一带最早的桥可追溯至清朝。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利涉桥在宁渊观码头之东。光绪二十六年关道吴景祺创建,三十四年关道文焕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这是中山桥附近建桥的最早记载(桥址位于现中山桥上游约60米处),为一座中间可开合的木质活动桥,名“利涉桥”,后毁。

1947年,现中山桥桥址建起一座排架木桥,因桥与中山路相接,正式更名“中山桥”,再次被冲毁。1953年,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在这里落成,这是芜湖青弋江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也是芜湖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桥梁,这座大桥也成为目前历座中山桥中使用期限最久的一座,长达44年。之后,随着城市发展,这座桥渐渐无法满足市民通行需要,于1997年4月实施改建。1998年10月,改建后的中山桥以系杆拱式钢筋混凝土桥的式样正式亮相,桥梁全长306米,符合五级航道标准。

因芜申运河改造工程需要,2016年10月10日,中山桥再次封闭拆除,2018年5月9日,我们今天见到的新中山桥正式建成通车。

新中山桥采用全钢结构、超薄梁高设计,这一创新工艺的运用使得新桥与老桥相比长度增加了50多米,坡度更加缓和,而且在场地有限的前提下实现了桥下通航净空抬高2米的预期目标。新桥还对中山路步行街交通体系做了进一步优化。增设了电梯、坡道桥等设施,交通功能得到大幅提升,主桥实行机动车、人行分离;中山路步行街、二街等区域的交通组织更加科学、合理。桥下新建下沉式综合广场,充分满足了交通、商业、观光需求。

花津桥

花津桥是花津路上跨青弋江的一座桥,桥北为花津北路,桥南为花津中路。

“花津桥”第一次走进芜湖人的眼中是一座青石板桥,既非青弋江之上,也不在现桥址。《芜湖县志》记载,“花津桥在西门外,跨二街官沟,西湖池水由此至石桥港入河。”清代诗人黄钺《于湖竹枝词》第二十五首曾有,“春波叠叠拍城隈,廿亩平湖一鉴开。试问花津桥下水,几时曾载酒船来。”

现桥址曾有花津步行桥一座,年纪稍长一点的芜湖人都有印象,该桥为钢片拱桥,1996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1997年8月18日正式通行,全长86.468米,宽7.6米。花津步行桥两端上下桥有台阶,仅供行人通行。该桥曾经高耸江上,当年,河南一带没有高楼,站在桥上远眺江流浩渺、古塔落日,为青弋江上长街旁一道靓丽风景。

2010年2月8日,因芜申运河航道整治需要,该桥被拆除。2012年10月,改建后的花津桥开始通行,新花津桥实现人车分离。

弋江桥

弋江桥是青弋江上历史最古老的桥名,屡经毁建。现弋江桥为异址修建。

老弋江桥址在原芜湖古城南门,是市区青弋江上最早建桥处,旧有通津桥(又名便民桥)。据《芜湖县志》记载:“通津桥旧名便民桥,在长虹门外。联舟为梁,横亘长河,以通往来,盖境中要路也。明嘉靖间修建,天启元年歙人汪伯爵倡捐重造。”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此后该桥屡毁屡建(《弋江区志》认为始建于南宋初年)。原址重建最后一次为1957年12月,定名弋江桥,是当年青弋江芜湖段第二座钢筋混泥土公路大桥。不过,受限于当年的经济、筑桥技术,该桥到上世纪末已难堪交通重负,被改为步行桥,并于2008年进行过维修加固。2013年12月25日,因芜申运河航道整治需要,新弋江桥在原址上游约300米处重建,并于2015年10月21日竣工,22日正式通行,老弋江桥随即于2015年10月24日封闭拆除。

新弋江桥北接环城东路,南连南塘湖路。主桥宽28米,全长1.21公里。新弋江桥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徽派建筑,秉持“一桥一景”的设计理念,马头墙装饰在大桥的主桥身侧面高低错落,还特意分别设置了一个“飞檐”结构,古朴之中蕴含着现代气息,与附近的“芜湖古城”遥相呼应,韵味十足。

仓津桥

仓津桥是一座通行功能强大的桥,既通行行人、汽车,还通行动车。

严格来说,仓津桥其实是两座桥的结合体,即市政桥仓津桥与宁安铁路青弋江特大桥。仓津桥位于宁安铁路青弋江特大桥两侧,与铁路桥并行,分左右两幅桥,南北走向。仓津桥全长约1.2公里,为双幅式设计,在砻坊路南侧及利民路北侧分别设置人行上下梯道与主桥相接,便利行人过江。由于公路桥与铁路桥结合紧密,一道跨江,我们常通称为仓津桥。

仓津桥前身为1905年为建江南铁路而始建的铁桥,后因资金不足,铁路半途而废。抗日战争爆发后铁桥被日寇飞机炸毁。

1959年,为修建芜铜铁路,重修扩建铁桥。1973年,再次大修,增设两侧人行道。

2010年3月30日,因芜申运河航道整治需要,大铁桥被整体拆除。2014年1月25日,仓津桥正式通车;2015年12月6日,市区第一辆动车从仓津桥呼啸而过。

袁泽桥

袁泽桥是二环路上横跨青弋江南北的一座重要桥梁,也是贯穿南北弋江路高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袁泽桥始建于1989年12月25日,1991年11月30日通车。该桥曾经是青弋江上最大、最长的一座桥,也是芜湖第一座拱桥,在二环路上,一直默默承担了南北交通联络及繁重的过境交通任务。因芜申运河航道整治需要而改建,2010年11月16日正式通车。

新袁泽桥在老桥的基础上进行拓宽改造,变单幅桥为双幅桥,为钢管混凝土集束拱桥,桥长1315米,宽59米,主跨度135米,两边飞燕各为40米,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为60公里/时,使用年限为100年,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带副拱钢管混凝土集束拱桥。

袁泽桥原名元泽桥,后误为“袁泽桥”至今。元泽桥之名始见于明代。民国八年《芜湖县志》有:“元泽桥在县东三里八都铺西了垾。”只不过,当年这座元泽桥是架设在青弋江北岸沟渠之上的,并非跨青弋江的一座桥。

铁路桥

铁路桥标准称呼或为宁芜线青弋江特大桥。

2011年3月28日,宁芜线青弋江特大桥正式通车。该桥位于既有宁芜下行线青弋江大桥下游15米,全长2.2公里,为双线双拱铁路桥,线间距4米,设计时速120公里。

该桥是当年为宁安铁路(即今天的宁安高铁)芜湖段穿越主城区的“空中高速走廊”腾出位置,而从南瑞附近原铁路桥还建到芜湖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俗称水果批发市场)以西的。直到今天,除高铁外的所有通行芜湖市区的铁路交通均由此桥担负。该桥的建成通车,让芜湖人下班时在黄山东路等待火车穿城而过的场景成为历史。

广济桥

广济桥是三环路上的一座桥,是随着三环路的修建而增建的一座青弋江大桥,俗称“三环桥”。广济桥北起芜屯路,与中江大道衔接;南至利民东路,路线总长2.12公里,其中桥梁部分总长817米,道路部分总长1303米。2011年8月3日正式开通。

荆山桥

荆山桥北起北京中路,上跨黄山东路、芜当江堤,南接利民东路,是荆山与方村去往城东的主要通道。

老荆山桥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宽10.15米,全长174米,是当年芜湖县荆山镇、方村镇来往市区的主通道。老荆山桥的通航孔跨径30米,桥下净宽、净高均不能满足整治后的芜申运河限制性Ⅲ级航道通航要求。2016年1月19日,新荆山桥作为芜申运河航道整治工程桥梁改建项目中完成的第三座桥,在老桥附近建成通车,老荆山桥随即封闭、拆除。

高速桥

该桥准确一点应称为“芜马高速青弋江大桥”,南端过荆山街道跨青弋江、芜当江堤,北过清水街道,接沪渝高速芜湖枢纽,担负着高速过境功能。地处郊区,如长虹卧波。2005年12月16日,随着芜马高速的开通正式通车。因芜马高速芜湖枢纽至火龙岗段为沪渝高速一部分,该桥又常被称为“沪渝高速青弋江大桥”。

青弋江大桥

继续逆流而上,到了清水街道附近,继续往东为清水河,向南为青弋江干流。因而,青弋江市区段最上游一座桥应为方村街道与六郎镇之间的青弋江大桥。该桥全名“芜太二级公路青弋江大桥”,是芜湖市区青弋江上离市中心最远的一座桥,距下游最近的高速桥近10公里,宛如一位孤傲的隐者,静默伫立在三连圩与十三连圩之间的青弋江上。

大桥于2006年10月开工建设,全长347.6米,2008年7月2日正式贯通。当时,方村为方村镇,属芜湖县。2010年8月18日,随着该镇正式划归镜湖区管辖(现为方村街道),这座桥也成为芜湖市区青弋江上第一座青弋江大桥。

记者 戴卿绘画 陈定远

新闻推荐

葡萄价格呈下跌趋势

■本报记者刘刚实习生罗军杰目前安徽省各地葡萄进入一年一度的销售旺季,由于上市量较大,葡萄价格呈现下跌趋势。记者采...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