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摇把子”电话
兰天云 文/图
关于这部“摇把子"电话,汪忠强有说不完的话。
当时光渐行渐远,新时代的高速浪潮冲淡了久远的回忆。从遥远闭塞的过去到现在的“互联网+"的时代,每个时代的变迁,都在历史中留下了它的足迹,一台缝纫机,一辆永久牌的自行车,甚至一张老照片……都是历史的回忆。
在山城名居小区居民汪忠强家里就有这么一部珍藏多年的老电话,这个“古董"曾跟随汪忠强和他的父亲走过风风雨雨,在一次次搬家中最终“尘埃落定",如今“安顿"在书房里,时不时会被汪家人搬到客厅,忆往昔悠悠岁月。
茶几边,一家人喜欢围着这个老式电话机端详半天:这是一个长方体的绿色铁皮盒,盒子里装置着一个大电池,铁盒外还有一个小摇手,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年代久远的医药箱。“将电话线路轻轻搭在电池的正负两级上,再缓缓摇几下小把手……"汪忠强说着拿起了听筒,仿佛还能听到一阵清脆的传呼声。这个听筒曾在汪忠强的手里拿起
又放下了不知道多少次,回忆起和这个老式电话的故事,汪忠强有一肚子话要说。
“这种摇把子电话是我们最早一批电话,它有个统一的称呼叫作磁石式电话。"据汪忠强回忆,这个电话机已经是父亲使用过的第三个磁石式电话机了。汪忠强的父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参加工作,是新中国第一批电话线路维修员,他一直奔波在宣城到芜湖县35公里的路段上,负责两地之间的电话线路的日常维护。
五六十年代,电话非常稀有,是一个只有在县、乡政府的办公室里才能看到的“稀有物",用来传达重要“情报"。在那个电话还是奢侈品的年代,因为工作原因可以随身携带,这对汪父来说,既是一种自豪,也是一种使命。“那个时候,父亲就把它挎在腰间,哪里需要就背到哪里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1983年,父亲退休,汪忠强顶职继续从事父亲的工作。这个摇把子电话机便与汪忠强形影不离,用来与总部保持联系,及时获取路障信息,报告实时动态。“连上外线后,多摇或少摇几下把手就能打给不同地区。"在没有拨号的年代,手摇式电话是当时最令人艳羡的通信工具,每个部门设置了各种长短不一的信号,以此相互区分,保持
联系。“那时候,如果想从外地打到我们下面的乡镇,得先摇响邮电局的电话,邮电局的话务员再帮我们层层转接到下面的县乡。"汪忠强说,接通一个电话,往往需要等待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等待很无奈,但如果听到远方亲友的声音从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之外的地方传来,真的是又惊又喜。"
接通电话不容易,通话中也难免会遇到“不测风云"。那时候,通信电缆还是一根根暴露在空中的细铜线,没有保护套的防护,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容易受到影响。在汪忠强的记忆里,听筒里时常伴有“嗞嗞"的噪声,人声淹没在噪音里,很难听清楚。“虽然有很多瑕疵,但仍抵挡不住人们一次次摇响电话的心情。"汪忠强告诉我们,正是这种动力,驱使着自己每天将几斤重的“铁箱"挎在腰间,一背就是十几年。“大概是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单位为我们配备了小巧的数字电话后,才最终放下这个‘老家伙’。"和老式电话机相比,新电话只要轻轻插进口袋就能携带出门,汪忠强的工作顿时轻松了许多。
坐在宽敞的沙发上,汪忠强边说边擦拭着茶几上的宝贝。今年56岁的他,去年已退休,虽然不用再日晒雨淋,但汪忠强仍会习
惯性地掏出时兴的智能手机,关注单位动态。“现在,单位的年轻人通过这个‘小砖头’,能精准识别出某一位置的某一根电缆出现故障,并随时随地保持联系,这是我们以前难以想象的。"
从挎在腰间的“摇把子电话"到轻巧方便的数字电话,从只能接受信息的BP机到如今瞬息万变的智能手机……一路走来,汪忠强见证了我国通讯事业的蓬勃发展,每每翻开时代的回忆,他总是忍不住连连感慨。
新闻推荐
绿地集团芜湖紫峰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绿地·花都印象A、B号楼,建筑面积4035.6平方米,经审查,该公司建设手续完备,符合预售条件...
芜湖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