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塘村的迷影重重

大江晚报 2019-07-22 14:26 大字

芜湖县湾沚镇三元村豹山脚下,有一处美丽的自然村落——竹塘村。原本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村落,由于陆陆续续发现了许多文化遗存而闻名遐迩。今天的“寻常巷陌”就带大家去看看这个不寻常的竹塘村……

竹塘村西部有一处高岗地,海拔约为19米,人称小豹山,南侧为一条被当地百姓称为“竹塘河”的河流绕村而过。在竹塘村这一区域,至今尚存很多文化遗存,村口的一对石人、村西小豹山的墓葬、村南河道上的石拱桥都为竹塘村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玉璧有意 千古之谜露端倪

2014年8月的一天,杨师傅陪同几位好友来到竹塘村,观看当地的“景观”——竹塘石人。他们几个人边说边笑地走在石人周边的田埂上。说来也巧,这片田地没多久才翻挖过,前些时候又连续下了几场大雨,土地上散发出泥土特有的芬芳,杨师傅看到一块混在黄褐色泥土中的白色圈形石头,就弯下身捡了起来,同行的一位朋友略懂文物,看后,认为这是一件在土地翻挖过程中被无意挖带到泥土浅表层、经过雨水冲刷显露出的文物。再在这泥土周边仔细搜寻,又发现了一个类似于远古人类工具的石质器物。杨师傅对文物保护法略知一二,认为这些东西不能随便据为己有,便主动上交给芜湖县文物管理所。

县文管所的同志不敢怠慢,急忙将这两件器物送到了安徽省文物鉴定站委托专家进行鉴定。经鉴定后确定了文物名称,玉器为“新石器素面玉璧”,直径12.4厘米,内径5.7厘米,厚1.5厘米,重436克,确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石器为“新石器有段石锛”,长17厘米,宽7厘米,厚1.2厘米,重440克,确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三次文物普查时,竹塘村就已经引起了县文物管理所的关注。该村地表上竖立的两个石人,竹塘河上残存的一段石拱桥,都在普查过程中被作为文物点登录在册。这次在竹塘村新发现的两件新石器时期的文物,使得该地区再次引起文物部门关注。2014年10月,县文管所组织专家到竹塘村进行现场踏勘,再次发现三类石器。分别为石锛一件、石铲两件、石器三件,均是新石器时期人类制作的日常生活生产用具,经过安徽省文物鉴定站鉴定均为一般文物。石锛、石铲等生活生产工具的发现,说明竹塘村在3000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活居住。由于这些发现均属于零星发现,没有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对于竹塘村是否存在新石器时期的大规模人类生活居住地,目前还没有定论。

翁仲不言 几多往事费思量

其实在竹塘村,最让大家好奇的是村口一对石人的来历。石人,在墓葬前称之为“石翁仲”,或“石像生”。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引入中国,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号日“金人”、“铜人”、“金狄”、“长狄”、“遐狄”。自汉以降,皇亲贵胄的墓室前大多会竖立石人石马。唐宋时期石像生中增加了文臣武将、外国使臣、侍女等造像。后来的历代帝王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沿用石人石兽作陵前装饰,明清陵前几乎所有帝王贵胄陵墓前,都会陈列仪仗队列式石人石兽。可以说石人石兽已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前的代表物件。

竹塘村的两尊石翁仲均为明代规制,花岗岩麻石质地,翁仲Ⅰ身高约2.40米,肩宽约0.67米,身着官服、头戴官帽、脚蹬朝靴,手持朝笏。靴头有卷叶纹,底座刻有云纹。翁仲Ⅱ,原有尺寸应和翁仲Ⅰ相似,但胸肩部以上均已破坏,残存的双手拢袖状、袍裙纹饰和翁仲Ⅰ基本相似。由于年代久远,且露天存放,石像表面纹饰风化严重。

这两尊石翁仲从何而来?为何会摆放在村口?

带着这个疑问,芜湖县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在竹塘村及其周边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调查之后认为,该墓主人有三种可能性:

一是张纶墓。据清光绪版《宣城县志·古迹》记载:“谕葬赠太子太保都御史张纶墓,(在)城北豹山。”清嘉庆《宁国府志·舆地志》也称:“谕葬赠太子太保都御史张纶墓,在城北豹山。乾隆府、县志同。”但现宣城区域内并未发现张纶墓葬。张纶,字大经,嘉靖二年(1523)卒,年七十(约1453年生)。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盐山县令,进监察御史,巡视通州粮

仓。张纶官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死后加封太子太保。芜湖县湾沚镇原来隶属于宣城,《宣城县志》中所提豹山,推测应为芜湖县湾沚镇三元豹山,地图显示也较为相符。豹山分为大豹山和小豹山,两处豹山相距约5公里,竹塘自然村位于小豹山,临水背山,离河道直线距离约1000米,往西侧地势渐高形成高台,较符合古人遴选墓地的规制。因此,推测张纶墓就在芜湖县豹山行政村境内,这两尊翁仲应为张纶墓前的石像生。

二是陈萼墓。据当地老人回忆,两尊翁仲为墓前所立,一位老人口述为:“村中原有大墓,占地约20-30平方米,墓前有一片石板砌成的祭祀台,台前一左一右立着这两个石人。据祖辈传说,这个墓当时是江苏高淳人来葬的,具体什么人不清楚”,另一位老人回忆,原来墓前立有墓碑,墓碑上记载是高淳人陈萼之墓。但墓碑早已被毁,没有印证的实物,经查阅地方志等相关史料,并到江苏高淳文物所查询,也未能发现有用的线索。

三是辟邪镇村物。据当地几位年岁较长百姓口传,石翁仲摆放位置为原来竹塘村的古街道入口,这两尊石人是摆放在街道入口的金童玉女。在芜湖、宣城一带,当地人有将别处无人看管的古墓葬前的石像生移至村庄作为辟邪镇邪使用的习俗。因此这两尊翁仲是否是从别处搬运而来,作为该村镇村之宝,也难以下定论。如果是从古墓葬搬迁而来,那么是从哪一座墓葬前搬来的,已经很难考证。但是,根据石人体积和花岗岩密度计算,石人每尊重0.8吨上下,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时代,一般不会从很远处搬来,推测来源地应在竹塘村附近,据此推测,竹塘村周边应遗存有明代墓葬的可能性较大。

竹塘村和宣城被竹塘河隔开,竹塘河通往裘公,继通水阳江,间接地连通了绩溪、宁国、宣城、当涂、芜湖五县,她的东南边就是宣城,竹塘石桥是架设在竹塘河上的一座通往宣城的古石拱桥。沿桥进入村庄,原有长长的古驿道,青石板铺就,蜿蜒入村与村道相连,至今仍能依稀看见残存的驿道和人踩马踏、磨印斑斑的青石板。

在当地老人的口述中,竹塘村地处宣城至芜湖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官府在竹塘村设立驿站,古驿道上人来人往,轴轳千里,十分繁盛。

竹塘石拱桥建造于清代,为三孔石拱桥,拱呈半圆, 宽度6米,桥长40米。在芜湖县境内,跨度达到如此之长的石拱桥还不多见。由于道路交通的改变,古驿道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竹塘石拱桥退出了作为交通枢纽的历史舞台。由于无人使用,加上年久失修,桥体毁坏严重,目前石拱残存,桥面条石残缺。

在竹塘村南侧的泥土地上,现在仍然能看到陶瓷残片,甚至还有新石器时期夹沙红陶,但是数量不多。宋明时期的陶片地表俯首可拾,由此可见,竹塘村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一直有延续不断的人类活动。

如今,竹塘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整村搬迁,复垦还林,村庄原址平整转换为农田,地表面貌发生很大改变。但可以想见的是,竹塘村蕴含的历史文化遗迹,或许还有很多深藏于丰厚的大地之下。也许有那么一天,这层神秘的面纱会被孜孜不倦的“探古”者揭开。

陈尚前

(本文图片由芜湖县文管所提供)

新闻推荐

深耕苗木三十载 开创林业新天地

“在上海世博会园区,加拿大馆旁边的100多棵大规格枫杨、乌桕是我们公司定向培育供应的;在云南绿博会,有上万棵冬青是我们公...

芜湖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