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芜湖最好的学校 没有之一

芜湖日报 2019-04-27 01:18 大字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说到古代人读书,恐怕第一印象就是背,死记硬背的那个“背”。这个确实是古人比今人强出一大截的地方。

历朝历代都有过目不忘的神童出现,比如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小的时候,只用了10天,就把《春秋》全文背下来了,《春秋》全文将近两万字,你让现在小学生背一篇古文都够呛。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因为担心成书之后的传世问题,那时候又没有印刷术,为了确保《史记》能够流传下去,让自己的女儿全文背诵了《史记》以防不测。做他女儿好辛苦啊,《史记》那可是130篇50万字的大书。

书籍在古代很长时间里一直是比较贵的东西,即便是到了明清时期,书本造价已经下降了,也是很贵的东西,比如当时一套《封神演义》,差不多快赶上一个县太爷每月俸禄的三分之一了,相当于现在三千多块钱。

因为书籍价格昂贵,所以古代书可不是寻常人家能有的东西,家里有藏书,是身份的象征。

在影视作品里描写古人读书的时候总是一边念一边摇头,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古人读书多为诵读,也称吟诵,反复诵读体味其中的意义。老话叫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古代诗歌、词都是用来唱的,韵律感很强,吟诵时击节踏足、摇头晃脑,非常有节奏感,更容易投入其中。

其次,古人读书没有标点符号,读书人要自己断句,吟诵的时候摇头晃脑,以肢体摆动的节奏附和读书,更容易断句和背书。古书排版是由右及左、由上及下,念书的时候确实来回晃。

但是,我个人认为,以上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仪式感!我们前面说了,古代读书人不多,书籍又贵,只有少数人可以读,而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摇头晃脑等一系列动作仪式,可以有效与劳动人民区别开来。就像孔乙己,时刻不忘自己的长衫和“回字的四种写法”、以及张口就来的“之乎者也”,动不动就摇头晃脑道“知乎哉,不多也……”

要说到老芜湖人读书的地方,那肯定是大成殿了。一路走来的芜湖大成殿:北宋时期,始建芜湖学宫。宋徽宗下诏将“文宣王殿”改名为“大成殿”。清咸丰,学宫毁于战火。同治十年,重建,现仅存大成殿。清光绪,全国废除科举停办县学,改称“芜湖县劝学所”。后即为县中学,解放后改名“芜湖师范学院”,后为市第十二中学。

主持人简介:孙灿,一个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热爱收藏的80后。以上言论仅代表本人观点,欢迎指正。

新闻推荐

芜湖县举行环境行政处罚听证会

本报讯(记者陈旻)为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应案件当事人申请,芜湖县生态环境分局对王某、周某“涉嫌违反...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