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民“水中求财”的领路人

芜湖日报 2018-08-03 01:45 大字

□本报记者 陈旻

节假日,他奔走在青虾和河蟹养殖户的池塘边,手把手指导病害防治;下班后,他又在试验室内,用仪器观察分析对比病虾标本,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他热爱的岗位上。他就是芜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国家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技术骨干、省现代农业(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芜湖综合试验站站长王万兵。

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王万兵一直立足基层,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引领一批又一批农民实现致富梦想,被农民亲切称为“水中求财”的领路人。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贡献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芜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神内基金农技人员推广奖”、“安徽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9月当选为中共芜湖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鱼不离水勤勉敬业

从农家走出来的王万兵自工作那一天起,就暗下决心用自己所学专业技术,帮助农民发家致富。为扎实提高服务技能,他先后20多次到上海海洋大学等单位参加学习进修,不断攻克水产健康养殖技术难题。30多年来,他每年在生产一线工作200天以上,把芜湖县的塘口、水质摸得比自家账本还熟。撰写学习笔记20多万字,编写新型农民培训辅导教材近30万字,参与编写省级水产技术操作规程2项,并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2012年主持撰写的《青虾苗种繁育及成效养殖技术》被纳入全省新型农民培训系列教材,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许多科学、快捷、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武是全国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王教授几乎每年都要带上博士科技服务团来到芜湖县,与王万兵一起深入到养殖户家中,共同探讨河蟹养殖技术。他曾评价:“王万兵常年在水产养殖一线工作,总结的技术很实在,研究的养殖技术规程操作性强,群众做起来没有障碍,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科技服务以苦为乐

在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岗位上一干多年,王万兵一直围着农民的科技需求“转”,每年在县内外举办技术讲座、座谈会不少于100场次,培训农民3000人次以上。

今年65岁的陶辛镇芮村芮改革是镇上第一批养殖青虾的农户,与王万兵打交道已经13年了。“我不识字,能有今天,全靠着王站长手把手教我们养殖技术。”老芮说,“他讲课,我们没文化也能听懂。”只要王万兵到场讲课,养殖户们都奔走相告,场场爆满。许多没来得及参加的,也想方设法拿到培训技术资料。平时,他走村串户,跑遍全县水产养殖基地,一旦农民遇到技术难题时,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王万兵指导下,芜湖县陶辛镇青虾养殖户们解决了良种选育、病害防治、水质调控等一系列疑难技术,全镇青虾养殖面积由1999年的不足100亩,发展到2013年的近10000亩,带动本县及省内外养殖青虾规模达35万亩。在他努力下,2012年“陶辛青虾”成为全省第一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水产品。

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芜湖县六郎镇保丰村河蟹养殖基地2007年时已达5000亩,拥有养殖户近400户,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养殖户始终处于保本或亏本经营现状,严重制约河蟹产业发展。王万兵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把保丰村蟹农作为服务的重点,2008年起在六郎镇保丰村河蟹养殖合作社选择10个示范户开展河蟹、青虾混养试验示范,使该村河蟹养殖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河蟹养殖亩均效益由不足1000元提高到3000-5000元,每年带动农民年均增收近900万元。

30年来,王万兵先后主持参与科技部、省科技厅及省农委科技开发及示范推广项目达20多个,累计示范推广微生态制剂、微孔管道增氧等新技术应用面积达10万亩,带动农民节支增收4600余万元,示范推广青虾双季、虾蟹及蟹鳜生态混养等新模式达35万亩,促进农民增收3.85亿元,为促进芜湖县乃至周边地区虾蟹等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示范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王万兵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为养殖户做好服务是我的责任,也是我最大的快乐!”

新闻推荐

失信名单显威力 “老赖”主动求履行

本报讯近日,一起民间借贷案件的当事人周某来到芜湖县法院,主动要求履行欠款三万余元,执行法官随即通知申请人前来法院。随着...

芜湖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