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在一百九十次的失败之后
许多赛跑的人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其实,成功没有特殊的秘诀。用自信、坚定执着的心态对待自己想做的事,定能够创造奇迹。人人都懂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能完全做到。然而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就做到了。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 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在她未曾获奖之前,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几次落选。但她背着“三无科学家”的名号一直走了下去。1969年,三十九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始了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380多次实验,2000多张卡片,190多个样品,190多次的失败。但一次次的失败并不使她丧失信心,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继续尝试,甚至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试药,可迎接她的却依然是失败。屠呦呦不服输,她坚强地回到原点,认真分析原因,不断反问自己究竟是哪里出了错。她搬出古代文献一点点地查找资料,终于在《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答案,解开了心中的谜团,提取出了青蒿素。那个看似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之后,屠呦呦并未止步,又发明出了抗疟疗效为青蒿素十倍的升级版——双氢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打破了中国获诺奖的零纪录,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中国女性的骄傲。这份荣耀恰恰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获得的。
在失败中坚持,最终迎来了成功。不单是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亦如此。1953年,他被分到安江农业学院当教师,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但是科学家都认定杂交水稻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1962年,袁隆平发现一株穗特别大的优异植株,就把它种了下去,不料大失所望,那些穗子大小不一。从1964年开始,他时常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寻觅优异植株,无数次试验,无数次失败,他都没有气馁。终于在1973年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爬起。无数次的失败换来的是成功的喜悦。最终,袁隆平为13亿中国人解决了吃饭问题。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学习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经历失败。可是我们要懂得:不经历凛冽的寒风,不会有梅花的怒放;不经历素裹的寒霜,不会有翠竹的坚韧;不经历厚重的白雪,不会有青松的挺拔。我们的努力,也许有人讥讽;我们的执着,也许不会有人读懂;但我们总要坚持,不要轻易说我不行。即使全世界告诉你那是错的,也不能放弃;即使一次次遭遇失败,也要坚持。因为,成功往往就在一百九十次的失败之后。
芜湖县实验学校七(12)班陶宇晴
新闻推荐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在芜湖县红杨镇,当地的乡村妇女们用勤劳双手,不断放飞创业梦想。她们有的从事养殖业、种植业,有的从事加工业、服务业,不管身处哪一行,她们都在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的困境...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