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黍 糍糕 糕饵…… 来自芜湖的稻米食俗
芜湖,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虽然说当时芜湖米市之稻米主要来源周边太平府、庐州府及和州,但芜湖本地之稻米亦很有特色。根据历代《芜湖县志》记载:芜湖稻米分粳稻、糯稻、籼稻,其中粳稻又分早稻、晚稻。早稻(又称“拖犁归”),六十日即成熟,晚稻则在九月成熟;糯稻有数种,早者七月成熟,晚者九月成熟;籼稻则为芜湖特色,亦有数种,粒坚而性硬。产南乡者色最白,价亦较昂。万春圩有名大头籼者,粒长如糯,洁白香软最美,惜不多产。
芜湖既为稻米之乡,稻米自然成为芜湖主要食物,符合全国“南稻北粟”的粮食布局。作为主食,米饭自不待言,但以米为原料的食物,在《芜湖县志》上亦比比皆是:
角黍,为端午食品。“亲戚多以角黍相馈。”角黍即今粽子,因其“状若三角,古用粘黍”而名。“黍”为中国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是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黍”去皮之后,有黏性。后世南方因“黍”难觅,故以“糯米”代替,亦取其粘性。芜湖本地另有民俗,由“妇人翦帛制虎头,杂缀蒜符、小角黍数事,系小儿背,谓之端午景。”这里的“小角黍”即小粽子,不是为食用,而是做装饰,取“辟邪”之义。
糍糕,为重阳食品。“食肆制糍糕,以五色纸作小旂竖于上,小儿竞市之。”实际上,糍糕即今早点摊上糍粑。其做法为将糯米、粳米分别煮熟,继而混合搅拌,掺以姜丝、精盐,倒入方框木模摊平压实,待冷却后成型,用刀切成方块,油炸而食。又有“粉粢为饼”,系佃作者馈赠主人东家,又称“送节”。“粉粢饼”为稻米、黍米之粉做成的食品。据传“粉栥”一词最早见于经典古籍《周礼·天官》“第人羞公式食,腹饵粉栥”,这里说的“粉栥”就是炒米粉。这也是我国史料中第一次出现关于点心小吃的记载。
糕饵,为送灶食品。“腊月二十三,姻亲家盛馈糕饵。”除“糕饵”外,著名芜湖乡贤黄钺(1750-1841)《岁暮十咏》“接灶”篇中有“脆饧粉饵香且甘。”并称“在昔汴京传故事,醉司命当腊廿四。如何有送却无迎,吾乡除夕此礼行。”“脆饧”亦即“酥糖”,为祭祀灶王爷专用。而“粉饵”则是一种用米粉制作的食品。二者俱“香且甘”,一个民俗极尽其黄钺思乡之情。
而黄钺在“赠鼠嫁”中亦有“饼饵”之说,“守岁女儿聚深夜,插花饼饵赠鼠嫁。”“鼠嫁”之俗,遍及全国,但日期各有不同。据黄钺所言,为“守岁”之日,亦即“除夕”,这与网传江南民俗吻合。据载:在江南一带,老鼠系害人之物,所以在旧历年三十要将其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后来亦转解为待字闺中的女子求嫁之俗。黄钺在其著名的《于湖竹枝词》中则重点介绍了“乌饭”:“乌饭香时将浴佛,黄梅熟后正眠蚕”,他还特地加注:“青精饭,又名乌饭”。“乌饭”,如今芜湖大街上,依然是人们非常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路边销售这种食品摊点也比比皆是。农历四月初八前吃乌饭是芜湖等地的民俗。传说其与“目连救母”故事有关,是“目连救母”故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实,就饼而言,民国八年(1919)版《芜湖县志》还有“果饼”“牛饼”“乳饼”等食物的记载。果饼,为中秋食品,“人家多馈送果饼、菱藕之物。”牛饼,为祭祀之物。“俗以牛饼祭洞神,(南朝)宋大明七年(937)敕禁之。”乾隆版《芜湖县志》开始记载芜湖有“乳饼巷”,其后嘉庆版、民国版均有记载,位于城北,地点约为原桑枣园一带。“乳饼”是一种祭祀食品,史籍上关于“乳饼”的记载,最早见于两晋文学家卢谌(284-351)《祭法》亦有“春祠用饅头、饧(糖)饼、髓饼、牢丸,夏秋冬亦如之,夏祠别用乳饼,冬祠用环饼也。”东晋政治家、医学家范汪(308-372)《祠制》亦有“夏荐下乳饼臛”之说。据说乳饼是云南一带特制的一种传统乳酪,酷似豆腐块,其制作过程亦与豆腐干相似,只不过原料是牛奶或羊奶,煎炸而食。
秦建平
新闻推荐
□芜湖农艺人阳春三月,春风吹暖阳,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不知不觉中,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走来了,她那柔软、纤细的手指...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